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武汉大学图书馆疑似性骚扰案,要不是那段监控,他这辈子就毁了

戈壁中探遗迹 · 6 天前
若无监控,一生难洗“污名”
1.jpeg

你说,人生是不是有时候就像在封闭空间里打转?明明没什么事,却能一不小心被泼上一身污水,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武汉大学那个性骚扰案,让人不由自主地多想几句:如果图书馆没在那天亮着监控摄像头,那个大一男生这一辈子说不定真就要在泥巴里打滚了。谁能料到,一个根本没碰面、甚至没打招呼的“误会”,差点让他的人生像衣服上掉落的咖啡渍,洗也洗不掉。
事情倒也很简单,听起来像是最寻常的小插曲。研二女生在图书馆温书,对面坐着一个大一男生。突然,一种难以言说的不安袭来——女生觉得对方似乎在桌下干些“不体面的事情”。她心里愤懑至极,忍不住拿出手机,悄悄拍下了对方桌下的视频。事后,她要求男生写下道歉信。男生也写了,说自己做了下流的事,对不起“姐姐”。学校有了处分,警察也做了记录,辅导员协助处理场面。这事儿,如果你是当事人,脑子里是不是千头万绪,心头说不出的憋闷?
2.jpeg

其实,这整个流程里,那种“判定”和“质疑”,一波接一波,都像从心头划过的小刀。表面来看,证据一大堆:女生的视频、男生的自我认错、种种听起来理所当然的不舒服——全都指向男生干了不该干的事。可法院最终的结果,却像一盆泼头凉水:彻底否定了女生的全部控诉。理由,说出来不仅让当事人心惊,也让围观的我们直呼意外。
第一条,其实最有生活气息——监控录像一直在默默看着。里面男生没碰过女生,没做过任何性暗示,甚至连正眼都没碰她。最关键的视频,被仔细比对了又比对,法官的意见很直白:那小动作,更像是挠痒痒,不像在耍下流手段。第二条也是扎心。男生那封认错信?其实是女生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下,男生为了息事宁人,憋着气写的。真要说他“自认性骚扰”,还真没那么简单。第三点讲到法律。性骚扰,必须和“性”这个东西直接挂钩、还得明确针对某一个人。可这案子里,连个眼神交流都没有,人家到底针对谁了呢?
3.jpeg

说到头,“我觉得不舒服”,并不等于“你犯法了”,这是法院的态度。要求举证、讲事实,不是“我受伤了你就得背锅”。这种标准听起来让人心里堵得慌,却是真正能护住每个常人的最后底线。想象下,要是情绪就能决定一切,谁还敢出门,谁还敢和陌生人同桌呢?社会性死亡,好像就是在阴影里随时潜伏。
这样想,有部电影《狩猎》特别像这个场景。主角是个幼儿园男教师,突然被小女孩一句“他看过我下体”拉进了泥潭。孩子自己都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可谣言已经像野火蔓延。你可以想象,一个原本温厚、喜欢孩子的大人,被停职、被打、朋友不愿见面,连家里的狗都被人报复。等真相稍稍露头,局面已无法收拾。标签一旦贴上,想撕都撕不掉,一辈子也回不去了。社会的眼睛,也许从来就没有真正放下成见。
4.jpeg

说回武汉大学这案子,真要没那个亮在天花板上的监控,你觉得谁会安静听男生解释呢?“我挠痒了”,“我不是在耍流氓”——这些话,有人会信吗?如果只看道歉信,谁不觉得他心虚?但事情就这样,枉被一场模糊的争议拖进了泥潭。你不由感叹,事实跟立场、舆论、面子这些东西比起来,常常微不足道。
女生人已经去了香港读博,节奏没耽误,日子照样好过。男生赢了官司,可背了处分、流言、尴尬和沉默两年。他“干净”要靠录像证明。这世界说起来公平,却总有些人,得靠运气和物证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讽刺?如果“我没骚扰你”要靠硬盘和摄像头才能成立,那是不是早就丢掉了人格里最柔软的一块?
5.jpeg

性骚扰本来就是见不得人的事儿,发生在角落里,能有几个证人?女生只要喊一声“我不舒服”,很可能就会得到全场支持。男生要证明“我啥也没做”,却得掏出一大堆证据,甚至连自己有没有瞟一眼都得讲清楚。平时在网上看到,很多类似案子里,女生一句控诉加上一点模糊行为,就能让学校处分、公司调查、舆论怒刷一轮。真真假假里,有多少错判丢在角落,没人捡起?
现实中,法律说“谁主张谁举证”,可在性别、群体和舆论的涡流下,谁不是自带原罪?高校、公司,在“零容忍”口号下,宁肯让人“有也罚,没也查”,只要舆论过关就行。哪怕有一天发现真没有那么回事,曾经白纸黑字的处分和网络上流传的骂声,谁能全都抹去?
回过头来想,我们真希望听到受害者的声音。反对性骚扰,支持女生勇敢站出来,这是底线。可到底还是不该牺牲一个被误会者的人生。正义不是拿来对立的,法律也不能变成舆论的玩偶。程序、公正、理性——听起来冷冰冰,却是社会最后那道防火墙。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把某个人永远困在“不清不白”的泥潭里。
等灯光熄灭,人潮离去,那个人是真干净还是背了污名,谁还关心?我们只能希望,还会有人愿意替他听一听那些其实很日常的、“其实我只是……挠痒痒”的辩解。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