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社会,“追星”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属。有人把它看作单纯的娱乐,也有人担心其带来沉迷与浪费。
《少年日报》本周一推文:
但事实证明,追星还可能是一种亲子沟通的桥梁,是偶像引导粉丝向善的途径,是个体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一对母女的追星经历,再次引发了我们对“追星意义”的思考:追星,到底是热闹的狂欢,还是生活的力量?下面是来自初一女生嘟妹(化名)的讲述——
我妈这辈子可能只粉一个团,那就是“五月天”,我愿称之为“她团”。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还不懂事,就像一块牛皮糖粘着我妈,她去追星我也想跟着去,但当时我妈以我太小为由,坚决把我给拒绝了。
直到我五年级,转机来了——“她团”要来上海开演唱会。这次,我妈允许我和她一起去追她的星。
这是我第一次追星,第一次看演唱会,地点就在大家熟悉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上海体育场。听我妈说,这座体育场建于千禧年前,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承办过许多著名的比赛和活动,还是我爸喜爱的上海申花足球队的主场。
在去看演唱会前,我们还特地开了个家庭会议,最主要的任务是让我通读观看演唱会的规则。
又不是去考试,还要看规则?我不以为意。
没想到一读发现,限制还真多,比如异形的荧光棒啊、激光笔啊、三角架等都不能带。为什么不能带?我妈说,演唱会观众多,要保障安全,也要维持秩序防止干扰。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那我们能带什么呢?”我妈一脸神秘,塞给我一瓶养乐多。
这有啥用?
在现场,当《干杯》节奏响起的一刹那,我和我妈,还有歌迷们一起唱到“和你再干一杯”时一起举起养乐多隔空干了个杯。其实当时的我不懂,但我还是配合我妈——演唱会现场的气氛,还真的很享受。
在我妈的耳濡目染下,我也算粉上了“她团”,成了“五二代”。
让我没想到的是,2023年“她团”演唱会之后会发生了一场超级大的风暴,网络上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要我说,如果是我的“爱豆(idol)”发生这样的事,而我又有理由他们是被冤枉的,那肯定要上网为我的“爱豆”发声。但我妈挺冷静的,她对我说:“时间会是最好的答案。我们就听听歌,享受享受演唱会,回归现实,该上班上班,该上学上学,等他们下次来就行。因为等他们再次站上这个舞台,谣言便会不攻自破。”
谁说不是呢?“她团”很快又官宣了北京演唱会。我目送我妈义无反顾地抛下我和老爸,高高兴兴地去鸟巢追星,快乐得像个孩子。我妈还学会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一把年纪了还晚上挑灯夜战,做追星小物料。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发现我和我妈更有共同语言了。
她带回了他们的团宠“魔魔胡胡胡萝卜”:卜卜,有迷你的、小号的、中号的、大号的、巨大的……我妈还带我去东方明珠看“卜卜”。追星的“周边好物”有时候很有用——这只“卜卜”眼神纯真呆萌,嘴角微微翘起,仿佛会把我的负能量吸走,缓解了我许多的压力。连偶尔紧张的母女关系,它也能调和,谁让它是我们共同所爱呢。
流量为王的时代,我妈还是几十年如一日追同一个星。有时候我也感到迷惑,为什么她不对现在这些流量小生感冒?究竟“她团”有什么魅力,仅仅是她青春的回响吗?我也一直在默默找答案。
后来有一天,我无意间刷到了社交平台小某书上一个关于烧饼的故事——
北京安定门附近有一间小小的烧饼店,烧饼店老板娘生了一场大病,店也陷入了经营困境。有一天,“她团”的主唱路过了这家平平无奇的烧饼店,想买一个尝尝。“一般我们不卖一个的,小兄弟,”老板不认识什么“五月天”,更不认识主唱是谁,这平凡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对话,被主唱作为生活了网络上,“烧饼的层层叠叠,百转千回,欲辨已忘言!”什么烧饼那么好吃?这引起了歌迷的关注,大家得知老板一家的境遇后,纷纷来打卡,这家店也在网络上悄悄走红,烧饼的日销量从几十个上升到了数千个。难得的是,在这样“泼天的富贵”下,老板的烧饼始终没有涨价,也没有消费与主唱的这段缘分。每当“她团”在北京开演唱会,老板的店门口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歌迷们有秩序地在街边排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在想,如果我们的偶像是善良的人,那么他或她亦可以影响一群人;一群人的善良势必会闪闪发亮。偶像的引导作用不局限在舞台上,渗透进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充满善意地看世界,才是最珍贵的品质。
我想我有点理解妈妈了,也觉得作为一名“五二代”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生活中,我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把学习的事情认真做完,妈妈不会干涉我做我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像她演唱会结束,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样。凡事掌握一个度,补充好能量,认真工作,专心学习,下次相见再好好“干一杯”才是最重要的事。
幸运的还不止于此,我的班主任老师也很开明。她常常会请家长将心比心,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让我们有放松的时间,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都是需要的。
我想,“追星”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效益,不只是青春的回响,更是平凡生活中朴实无华的烟火气和一抹鼓舞自己前行的光亮。
追星,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寻。关键在于,我们追随的究竟是短暂的流量,还是长久的价值;我们收获的究竟是盲目的狂热,还是积极的力量。对青少年来说,学会把追星当作兴趣的调剂,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对成年人来说,则更要以理性与善意影响孩子。真正值得追问的是:当“偶像”二字逐渐走进生活,我们究竟希望从中得到怎样的答案?
【来源:少年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