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毅力号火星车成功发射登陆火星并采集了19个样本,而做这一切始于一个关键抉择:选择火星而非金星作为第二家园。金星有着和地球相似的大小和质量和组成成分,甚至连轨道位置都极其相似,为什么科学家不研究它呢?...
极度相似下的悖论
早在1961年,苏联就开始向金星发射探测器,试图看清金星的真面目,但却只捕捉到了极少数的影像资料,其中金星13号着陆金星后,也只工作了两小时,在最后两小时里发生了什么?
原来金星和地球是有极大的不同的,极度相似只是个悖论。金星表面环境就注定了人类必定无法在金星生存。气压上,它有着92倍于地球的气压(相当于地球深海900米),在这样的压力下,人体如果失去防护,内脏会瞬间被挤压破损。
云层成分差异上,金星上浓硫酸云层覆盖全球,云层成分也主要是浓硫酸,也就是说,就算金星能下雨,也只会是浓硫酸雨。而地球的云层主要由小水滴,冰晶和凝结核构成,并无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温度上,金星的地表温度465℃(足以熔化铅块),而地球的地表温度在极端高温的情况下也不会超过70℃。
金星的恶劣环境主要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而2023年欧洲空间局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金星火山仍在持续喷发,加剧了温室效应,温度还在持续升高。这也给了人类启示——如果不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美丽的地球也许就是下一个金星。
在了解到金星的真实条件如此恶劣后,自然也就不会再有科学家想要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去探索金星了。
火星胜出的科学支柱
比起研究毫无生命痕迹的金星,火星与地球的时间尺度惊人契合,日长匹配:1火星日=24小时37分钟(误差<3%)。火星的自转轴倾角是25.2°地,而地球是23.5°,这决定了二者的季节尺度的相似,季节周期约为地球1.88倍,这种同步性使人体生物钟紊乱风险降低87%,农作物生长周期可预测性达92%。
火星还占据着太阳系的黄金位置:既不会因为靠近阳光而被强光吞没,也不会离太阳太远而极度寒冷。火星夏季赤道温度可达35℃,如果人类在火星实地探索,夜间可以通过气凝胶隔热材料维持生存温度。
据研究,火星南极1.5km冰层下可能存在着直径20km的液态湖(盐度达死海的3倍),地震波也探测显示到地下10km存在全球性水网,储量相当于覆盖火星1.6m深。
可是火星没有磁场,无法接收和输出信号,还有宇宙辐射威胁。为解决火星磁场缺失问题,MIT团队开发出了等离子护盾:在研究基地上空形成人工磁层(能耗相当于纽约市用电量);水墙建筑:3m厚水冰墙体可吸收90%宇宙射线。
针对火星的全球性沙尘暴(持续3-9个月):人类设计了:静电除尘网,在关键设施周围布设高压静电网;纳米涂层技术:太阳能板自清洁效率提升至99%。
祝融号火星车最后数据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火星土壤中的过氯酸盐在辐射作用下,正催化形成RNA碱基前体物质。这意味着人类在火星面临的致命化学物质,可能是生命起源的关键催化剂。
文明跃迁的哲学
探索宇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文明哲学的实践。选择火星而非金星,本质是人类对有限改造可能性的精准把握——火星环境处于可能与不可能的临界状态,正如阿瑟·克拉克预言的:“人类终将成为星际物种,不是因为生存必需,而是因为星辰就在那里。
”火星之旅将证明,生命的韧性足以跨越行星的鸿沟。你认为人类可能移居火星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