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儿子留房”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得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
龚琳娜就这么干了。
她没把大理的小院过户给任何人,也没给俩孩子存教育基金,连《忐忑》的版权分红都没打算留。
有人替她急:孩子以后怎么办?
她倒好,搬去大理,早上听鸟叫,下午带邻居唱山歌,晚上在院子里数星星。
50岁的人,活得像刚放暑假。
这事儿跟王菲那句“不给孩子留财产”撞上了。
王菲当年说完,被喷得体无完肤。
现在看,龚琳娜把这条路走成了实景。
不是嘴硬,是真没把房子当命。
她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十四,放假回大理,跟着她下地摘菜,学唱侗族大歌。
没补习班,没学区房,连手机都被她收走。
孩子问:“以后我住哪?”
她答:“你唱得好,自然有人请你住。”
听着像玩笑,细想又有点狠。
可这就是她的逻辑:本事长在身上,比房产证靠谱。
邻居合唱团里,有卖豆腐的大姐,有开民宿的小哥。
排练时,龚琳娜让他们把卖豆腐的吆喝编进歌里。
唱完,大姐说:“原来我天天喊的,也能上台。”
那一刻,房子、存款、户口,全成了背景板。
她离婚那年,老锣把德国的房子留给她。
她转手卖了,钱拿去录了一张完全没人听的实验专辑。
朋友说:“你疯了。”
她说:“再不疯就老了。”
现在她上《新说唱2025》,年轻人问她:“姐,你怎么押韵?”
她笑:“把心跳当鼓点。”
书里写:“忐忑不是害怕,是心脏在敲门。”
敲给谁?
敲给那些以为人生只能按部就班的人。
敲给所有把安全感绑在房产证上的人。
敲得够响,就有人听见。
大理的晚上,她偶尔抱着吉他坐在屋顶。
远处苍山像一道没关的门。
她唱:“我不给孩子留门,他们自己推窗。”
风把这句吹进耳朵里,有点凉,又有点痛快。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