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莫斯科”会晤邀请,确实在外交层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这看似简单的提议,背后是复杂的外交博弈和双方难以调和的分歧。
普京的提议与盘算
普京在北京记者会上的表态,是其“主场设定”外交策略的体现。他明确表示,“从未排除与泽连斯基会面的可能性”,但前提是泽连斯基需前往莫斯科。此举被解读为:
掌握主动权:将谈判地点设定在本国首都,意在主导谈判框架和氛围。
回应外部压力:此提议是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斡旋努力的回应,也试图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和平的声音。
设置过高要价:普京为会谈预设了乌方难以接受的政治前提,如要求乌克兰取消战时状态、举行选举和公投等,这近乎要求乌克兰在谈判开始前就放弃重要主权权利。
乌克兰的拒绝与立场
乌克兰外长德米特罗·库列巴(Dmytro Kuleba)已迅速回应,明确拒绝前往莫斯科会谈的提议,称其“显然不可接受”。
乌克兰的立场很清晰:
拒绝主场谈判:在首都莫斯科会谈,对处于防守态势的乌克兰而言,具有象征性的屈服意味。
坚持中立地点:乌方提出了至少7个愿意承办会谈的中立国家,包括奥地利、梵蒂冈、瑞士、土耳其以及三个海湾国家,表明愿意谈,但须在公平环境。
合法性争议:普京质疑泽连斯基总统任期的合法性,这也被乌方视为一种不尊重和预设条件的谈判策略。
各方的反应与博弈
美国:特朗普政府表达了促成和谈的愿望,但普京的“来莫斯科”提议给美国的调停努力增添了复杂性。
欧洲:欧盟国家一方面持续支持乌克兰,另一方面也对战事拖延感到焦虑。然而,在“是否以及如何向乌克兰提供更强安全保障”等问题上,欧洲内部存在不同声音。
其他地区国家:如土耳其、一些海湾国家等,曾试图扮演调停角色。此次普京的提议和乌方的反应,可能促使这些国家再次评估斡旋空间。
和谈的关键分歧
此次“莫斯科会晤”风波,再次凸显了俄乌双方在和谈前提上的根本分歧:
方面 俄罗斯立场 乌克兰立场
谈判地点 主场莫斯科 中立第三国
谈判前提 乌方接受新的领土现实及政治条件 恢复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
领导人合法性 质疑泽连斯基任期合法性 坚持自身民选政府的合法性
国际参与 倾向于双边或有限度外部参与 希望广泛的国际担保与参与
未来走向
普京的邀请虽开放了“谈判”之门,却同时设置了重重障碍。近期内两国领导人直接在莫斯科会面的可能性极低。
真正的谈判进程取决于多重因素:
1. 战场态势:战场上的任何重大变化都可能改变谈判桌上的筹码。
2. 国际援助:西方对乌克兰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持续性至关重要。
3. 大国博弈:美、欧、中等主要大国的立场与私下沟通将影响进程。
4. 国内政治:双方内部的强硬派与主和派声音会影响决策。
总而言之,普京的“来莫斯科”邀请,更像是针对国际舆论的一场外交姿态和心理战,旨在塑造俄方“愿意和谈”的形象,同时将“拒绝谈判”的标签甩向乌克兰。真正的和平谈判依然前路漫漫,需要双方在立场上做出艰难妥协,并有赖于国际社会的持续努力与创造性外交。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