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里,敢接毛主席的戏,是需要胆量的。
不是因为这角色有多风光,而是太重、太高、太难。演好了,是时代记忆;演砸了,是口碑塌房,甚至事业尽毁。
可就在《伟大的长征》开机之际,于和伟——这个总被称作“叔圈顶流”的实力派演员,迎着质疑站了出来,接下了这个“谁都不敢碰”的角色。
年过半百的他,放下了“蹦迪”包袱、放下了流量思维,走上了最陡的那一条山路。
而这一走,就让观众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表演”。
不是像不像,而是值不值得信
你可以说他长相不像,可以说他气场不够,但《伟大的长征》里那个眼神坚定、风尘仆仆、一身疲惫却依旧挺直腰板的“毛主席”,让人无法忽视。
于和伟没有硬学湖南话,没有刻意模仿主席的姿态口音。他知道,这不是“特型”,也不是“模仿秀”。
他做的是更难的事:让观众信。
信这个人有血有肉,会怒会愁,会挣扎,会拍桌子吼人,也会在深夜里独自沉思。
这不是“毛主席像不像”,而是“毛主席活没活”。
他没赢谁,但赢了整个娱乐圈的沉默
古月演得像,唐国强演得沉。两位前辈一个神形兼备,一个气韵浑厚,已成为“演毛主席”的标杆。
在他们之后,没人再敢轻易碰这个角色。
可于和伟敢。他不是“自大”,而是明白自己要演的不是偶像,而是历史中的人。
一个在人群中喊出“长征就是宣传队、播种机、流动大学”的人;
一个在湘江战役后背负骂名仍咬牙挺住的人;
一个在雪山草地上领着战士活下来的“领袖”,不是神,是人——但恰恰因为有血肉,所以伟大。
当电影片段释出,当观众看到那场他面对失利、忍住眼泪、转身挥手的长镜头时,谁也笑不出来了。
你可以说不像,但你没办法说他不对劲。
这不是献礼,而是还原“真实”
《伟大的长征》不是又一部“走过场”的红色主旋律。
它几乎是近年最硬核、最野心勃勃的史诗电影。
它不只讲“打赢了”,还讲“差点全军覆没”;
它不只拍“胜利者”,还拍“被质疑、被架空”的毛泽东;
它不只靠热血高喊,而是用一段段真实细节,把那个年代一寸寸复原。
导演说,他们实地走了九省,采风两万公里,只为还原一句话:他们真的走过。
于和伟,选择最不讨好的角色,也给了最走心的答案
他本可以继续接都市剧、演商业片,轻轻松松地在一众中年男演员中混得风生水起。
但他却说:“这个年纪不拼票房、不拼造型,就想做点有分量的事。”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只有演员自己知道,它的代价是什么。
你可能会被骂“不像”
你可能演完没热度
你甚至可能再也接不到商业片
但你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象。
不是靠脸,不是靠妆,而是靠眼神、气息、节奏、情绪——那是于和伟,作为一个“演员”的底气。
写在最后
有人说,于和伟这一版毛主席,是“最不像”的;
但也有人说,这是“最敢演、最接地气”的。
你可以不认同他的路线,但你必须承认:他演出了毛主席的“人味”。
不是神,不是偶像,不是符号,而是那个在雪地里咬牙不肯后退的人——毛泽东。
在浮躁的娱乐圈,这样的“沉”反而像一记重锤,让所有靠模仿混饭吃的表演者都闭上了嘴。
因为这个角色,不是你演出来就行的,而是你得扛得住。
而于和伟,扛住了。
你觉得,于和伟演得怎么样?是不是那个“信得过”的毛主席?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