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突然对中国团体游客实行临时免签。这个举动背后,是韩国外交部长引发的一场风波。
韩国总统府试图挽回局面。他们的补救措施,反而让韩国的真实立场更加清楚。
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韩国决定对中国团体游客开放免签入境。这个政策从今年9月29日开始,到明年6月结束。
时间点的选择很特殊。9月29日之后紧接着就是中国的国庆节假期。这个安排被看作是韩国想要吸引中国游客,获取假期旅游收入。
该措施并非长期有效。它只持续不到一年。并且,免签对象仅限于团队游客,不包括个人。
这种有限的、短期的免签,不像国家间友好互信的常规做法。更像是一种临时的商业策略。
这一系列事件的起因,是韩国外交部长赵显在美国的一番言论。
美国当地时间8月3日,赵显在访问美国期间,面对媒体发表了看法。他说韩国正在遭受中国给邻国带来的困扰。他还讲中国成为了竞争对手。
赵显还为中韩关系设定了基调。他提出要警惕中国的崛起和挑战。
这些言论,被认为反映了韩国当前的外交方向,以及总统李在明对中国的真实态度。
这些讲话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应。8月4日,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首先回应。大使馆方面表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良好。这个声明直接反驳了赵显的说法。
韩国总统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很快采取行动,试图平息中国的反应。
8月6日,韩国总统办公室和外交部分别出面。他们为赵显之前的言论进行了解释。
他们声称,赵显的主要意思是想表达韩中之间存在分歧,但韩国仍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关系。
总统办公室还提醒外界,应该关注赵显讲话中的积极部分。比如赵显说过需要与中国解除不必要的误会。
总统办公室的解释中有一句话,暴露了更多的信息。
“将在韩美同盟的关系基础上,再推进韩中关系”
这句话被外界广泛解读。它清晰地表明了韩国对外关系的优先顺序。美国和韩国的同盟是基础,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要在这个基础之上。
结合赵显在美国的言论,这个优先顺序被认为是:美国第一,日本第二,中国排在后面。
这种解释并没有带来安抚效果。反而加剧了中韩关系的紧张局面。
更早之前,在赵显访问美国的前几天,中韩双方有过一次沟通。7月28日,中方与赵显进行了通话。
在那次通话中,中方向赵显明确提出了关于中韩合作的三个新方向。
第一个重点是,韩国应当避免在中美之间“摇摆”。对华合作政策需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二个重点,中韩之间的关系与合作,不应该受到任何第三方的干扰或限制。
第三个重点是,中韩要共同反对“脱钩断链”的贸易行为。
中方在通话中提出的这三点非常具体。不像以往的外交辞令那样宏观。这被看作是中方担心韩方无法理解其核心关切。
事实证明,赵显并没有听取中方的提醒。
通话结束后没几天,赵显就飞往美国。他在美国的表现,与中方通话时强调的内容完全相反。
中方提到的避免摇摆,是指韩国不要在中美之间立场不定。中方还强调对华合作不应受美国限制,不能为了与美国达成某些协议而损害中方利益。
赵显在美国确实做到了不“摇摆”。他选择了完全倒向美国。他公开对媒体将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甚至是一个给邻国带来麻烦的国家。
他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了与美国和日本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赵显的行为,是在明知中方底线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忽视。
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态度也变得模糊。
在今年7月初,也就是李在明就任总统一个月后,他曾在青瓦台向媒体介绍了自己的“实用外交”路线。
他当时表示,要抓紧时间缓解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他说实用外交的核心是国家利益。
在外长赵显发表了对华强硬言论后,李在明之前说的“尽快改善中韩关系”显得不再可信。
李在明还迟迟没有回复中方发出的阅兵邀请。与此他却率先准备对美国进行访问。
从总统府和外交部的紧急澄清来看,赵显的言论可能超出了韩国政府内部的预设范围。他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合适的。
但无论如何,从突然宣布对华团体临时免签,到总统府和外交部出面解释,都显示了韩国方面对于事态发展的担忧和着急。
尽管他们的补救措施诚意不足,并且仍然维持着美日优先的高姿态,但这些行动本身说明他们确实感到了压力。
韩国企业如果在美国面前利用中国来获得某种优势,最终可能会在中美两国的纷争中受到损失。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