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双方在北京签署20余份双边合作文件,涵盖范围之广令人瞩目。 从能源、航天、人工智能到农业、检验检疫、卫生、科研、教育和媒体等领域,几乎覆盖了两国所有重要合作方向。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大家关注。
第一,能源合作突破是最大亮点。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油签署协议,将经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年供气量从380亿立方米增至440亿立方米,远东管道的输送量也从100亿立方米提至120亿立方米。增加的8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以满足约8000万户居民一年的用气需求。
最引人关注的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输气管道项目终于破冰。此次还签署了关于修建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和过境蒙古国的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备忘录,这条设计年输气量达500亿立方米的管道,相当于此前俄罗斯供应整个欧洲的天然气量。届时,中国接受俄罗斯天然气达到1060亿立方米,接近中国年需求量的30%,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第二,交通基建合作也是双方关注的重点。经蒙古国的中俄货运列车因轨距不统一、口岸设施老旧等问题,平均时速仅40公里,运输成本高企。俄罗斯方面提出在蒙古国境内建设标准轨铁路支线,与中国国内的标准轨铁路实现无缝衔接。新支线建成后,俄罗斯货运列车可直接通过蒙古国支线进入中国,无需换轨,运输时间可压缩30%,物流成本将降低20%。中蒙俄三国的跨境货运量每年可增加2000万吨,价值万亿元人民币,为三国在矿产、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等领域的贸易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协议不仅仅只有硬核基建,还有软联通的暖心举措。中国宣布自2025年9月15日起,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为期一年。不论是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还是过境,只要不超过30天,都不用办理签证。这项政策极大促进中俄民间交流,让两国关系更有温度。
第四,此次中俄合作不仅限于能源和货物贸易,还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本币结算取得进展,当前对华供气支付对等使用本币进行结算,有助于规避汇率风险,推动去美元化进程。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铁路、口岸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在加速提速。佳木斯等中国东北地区正在大力升级跨境铁路设施,绥芬河铁路口岸创新重进重出模式,将绥芬河至莫斯科的铁路时效从20多天缩短至12天,极大的提升物流效率。
世界上很多国家从开始的候就不看好东方,只是往西看,千方百计的靠近西方,现实让他们碰的头破血流的时候再看东方,实实在在的体会到实惠之后,为了长远的国家利益,不得不紧紧跟随东方。东方龙还是那个东方龙,有容乃大,携手同行,共同奔赴。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