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主席形象后继有人,于和伟已接班唐国强,和古月比你更喜欢哪一个

儒雅葡萄 · 前天 15:45
戏台上的灯光一暗一亮,一个人就变成了一座山。
1.png

最近《伟大的长征》悄悄开机,预告片里于和伟抬头的一瞬,熟悉他的人都愣了:怎么又“换”了一张脸。
2.png

其实没换脸,只是他把中年人那种悄悄燃尽的焦灼、还硬撑着的笃定,全揉进去了——六个月只吃水煮菜、瘦下去14斤,腰围缩到学生时代尺寸,就为把陈独秀的锋棱削成长征路上那股风。
3.png

导演喊“过”以后他没卸妆,去教室给学生讲“四渡赤水”,讲到一半手不自觉发抖,学生以为他是在演,只有现场的历史教授知道,那是被史料里一句话戳痛的——“那天雨下得,人睁不开眼,可大家还唱歌。
4.png


5.png

唐国强倒没这么苦自己。
6.png

从1996年第一次披上那件灰色中山装到现在,他更像个“老把式”,稳稳往那儿一坐,眉毛都不用挑,观众就喊“是了”。
片场别的演员背一大段台词,他只需要在停顿里把眼神往右上角微微抬起——观众自动补全那句没出口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别人问他秘诀,他说没秘诀,就是把台词拆进自己的生活里。
后来干脆把“伟人”当职业导演,审片时发现灯光打在墙角像当年窑洞,就立刻打电话给美术:别动,就留那个影子。
古月走以后,唐国强在追悼会上掉了眼泪,说“替他把戏演完”——这话说得云淡风轻,台下的人却都红了眼眶。
古月最让人服气的是那张脸——不用造型,摄影师把灯一打,活脱脱就是老照片走出来。
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他在《走出西伯坡》里轻轻叫了一声“岸英”,语气平常的像出门买早点。
镜头外,伟人的女儿当场崩了,她后来说听见“那一声爸,像被一只旧日里伸过来的手按住了肩膀”。
古月拍戏前不爱翻史书,他选择去菜市场,蹲在地上看老爷子们怎么撸袖口、怎么把茶叶梗叼在嘴里。
那些小动作后来被剪进特写,观众觉得“太真了”,其实就是他把烟火气偷偷塞进了圣像的裂缝。
轮到侯京健上场时,弹幕刷得密密麻麻:这谁?
两集过去,满屏变成“对不起,真香”。
他演的是19岁的少年,最难的是那股“还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却已经决定掀桌子”的莽劲。
导演担心他没那股子冲,结果他把自己的滑板带到横店,拍完夜戏就踩着板在片场绕圈,绕出一身汗,第二天拍奔跑镜头,摄影师说“不用调速度,他本来就飞”。
后来他把滑板送给剧组的小演员,说“跑得快,是为了别停”。
说到底,这四个人隔着辈分,却像同一个班级的值日生,轮流擦那块叫历史的黑板。
有人用粉笔,有人用袖子,有人干脆上手。
板擦落下,粉尘飞扬,黑板还是那块黑板,可底下的孩子突然明白:原来字背后站着人,而那个人也曾和我们一样年轻、一样犹豫,却最终把犹豫变成了火把。
戏完了,灯灭了,观众散了。
可走出影院那一刻起,脑子里偶尔闪过的那句台词,可能就是多年后某个人在深夜撑下去的理由。
历史从没说话,是这些演员帮它开口。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