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
93阅兵不过是一场企图“抹除美国作用”、“重塑战时历史”的政治表演!
当中国宣布将在今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80周年举行盛大阅兵时,大洋彼岸的一些声音随即变得尖锐起来。
《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迅速刊文,抛出一种颇为有趣的论调:中国这么干,是在“抹除美国的作用”,甚至是在“重塑战时历史”。
这顶帽子扣得可不小。然而,这看似是一场关于历史真相的辩论,其实是围绕“胜利”这个符号,持续了近80年的一场全球话语权博弈,如今进入了新的回合。
这场博弈的起点,要追溯到战争硝烟尚未散尽的那个瞬间。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广播的,压根就不是什么“投降诏书”,而是一份精心措辞的《终战诏书》。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终战”而非“投降”,意味着这不是一场因战败而被迫中止的罪行,更像是一场自然结束的冲突。
诏书里,侵略被美化为“为东亚安定”和“自存自卫”,战争的起点被巧妙地篡改为太平洋战争爆发,至于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滔天罪行,则被完全抹去。
就在这份文件宣告“终战”的同时,日本国内下达了销毁所有战争罪证的命令,从政府档案到731部队的实验室,付之一炬。甚至,驻华日军在听到“终战”后,依然在多地顽抗,拒绝向中共领导的军队交出武器。
而胜利者们,也在第一时间抢占叙事的制高点。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麦克阿瑟将军主导了一场堪称“好莱坞式”的受降仪式。
他刻意安排了当年曾向日军投降的美英将领上前签字,这一幕被镜头记录下来,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国的胜利者形象,而浴血奋战14年的中国,则在这场精心编排的大戏中,被置于太平洋战争的配角位置。
而另一边的苏联人可不吃这套。斯大林对德国仅向美英法投降大为不满,强硬地要求德军必须在柏林的苏军总部,再签一次投降书。
他要用这种方式,向世界宣告,是苏联红军攻克了柏林,拿下了首功。
战争的结束,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叙事的角力。而战后迅速拉开的冷战,更是像一个巨大的过滤器,系统性地筛选着人们关于二战的记忆。
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下,无数电影、游戏和流行文化作品,都在反复讲述同一个故事:诺曼底登陆是二战的转折点,是自由世界力挽狂澜的决定性一击。
这个故事很动人,但并不完整。它选择性地遗忘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才是纳粹德国走向灭亡的真正起点,也刻意淡化了苏联为击败法西斯付出的惨重代价。
同样被边缘化的,是中国战场。那个拖住了日本海外超半数兵力,让数百万日军深陷泥潭的东方主战场,在西方叙事中,常常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美媒在批评中国时,总喜欢提起飞虎队和七亿美元的援助,以此证明自己的功绩。这当然是事实,但事实还有另一面。
他们很少提及,在日本全面侵华初期,美国商船正源源不断地驶向日本,船上满载的钢材、石油,转眼就变成了射向中国军民的子弹和炸弹。
他们更不会说,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很可能继续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甚至在战后,为了获取生化武器技术,美国秘密赦免了731部队头目石井四郎,为了发展导弹,则包庇了纳粹科学家冯·布劳恩。
所以,当中国决定通过阅兵来纪念自己的胜利,试图对这段被长期扭曲的历史进行“拨乱反正”时,立刻就触动了美国的神经。指责中国“重塑历史”,本质上不过是想维护那本早已写好的、以自己为主角的功劳簿罢了。
面对这种固化的历史叙事,以及日本至今仍在系统性美化侵略的行径——比如将《终战诏书》包装成“新日本的起点”,在教科书中将南京大屠杀淡化为“事件”,首相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中国选择了用一种最直观、最有力的方式做出回应。
阅兵,就是一种现代的、强有力的“叙事干预”手段。它不仅是纪念,更是对那些企图修改“正确历史”的企图的正面震慑。
这场展演的设计充满了深意。2015年的阅兵式上,国民党老兵的方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的代表们一同走过天安门,这本身就在构建一种超越党派的、全民族抗战的宏大叙事。
当中国邀请飞虎队老兵亲临现场观礼时,更是对“抹除美国作用”这种指责最直接、最温和的反驳——我们从未忘记朋友,但也绝不允许任何人垄断对历史的解释权。
当然,阅兵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实力量的宣告。当歼-20呼啸而过,当东风系列导弹缓缓驶过长安街,它们传递的潜台词清晰而明确:
一个在战争中牺牲了近400万军人、伤亡了上千万平民的国家,不仅拥有重述自身苦难与荣耀的意愿,更具备了确保这种叙述能被全世界听到、被所有人正视的能力。
从80年前一份文件的措辞,到冷战时期的电影海报,再到今天天安门前的阅兵方阵,围绕“胜利符号”的博弈从未停歇。
中国的选择,其实是在宣告一个朴素的道理:历史真相不应由胜利者单方面书写,更不应被地缘政治永远垄断。
随着全球格局的变迁,一个更多元、更完整的二战记忆图景正在被艰难地拼接起来。
这或许才是对那些为正义献身的人们,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法西斯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最深刻的反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