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于和伟要演好毛泽东,有两大挑战,是他绕不过去的

肥罗大电影 · 5 天前
就在8月1日,也就是昨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的献礼剧《伟大的长征》在浙江横店举行开机座谈会。

这部以《觉醒年代》原班主创人员为核心班底,全景式视野展现艰苦卓绝的万里行军、赓续红军伟大长征精神的大型剧集,也终于曝光了主演阵容。
导演张永新,也是《觉醒年代》导演。
主演于和伟、曹磊、张桐担纲,实力派老戏骨王劲松、李乃文、郭广平、成泰燊等将在剧中饰演重要历史人物,此外万茜、张晚意、黄晓明、陈永胜、刘奕铁、史彭元等众多优秀中青年演员也纷纷参演,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备受期待的大剧。

对比不少主旋律剧邀请各种特型演员,这部剧有着与《觉醒年代》一样的选角风格,就是大胆启用新阵容。
比如《觉醒年代》中饰演鲁迅的曹磊,在剧中首次饰演周恩来总理,他说为贴近角色潜心准备的这一年,深刻领悟到:“真正的理想是将个人融入民族共同体,共同奔赴集体精神人格。”

而在《觉醒年代》中有出色发挥的张晚意,这次将饰演张学良。

也有观众比较熟悉的选角,比如王劲松依然饰演的是他在《大决战》中演过的蒋介石。
这其中最让观众期待的,当然是毛泽东主席的扮演者,于和伟。

看到座谈会上的于和伟,我相信很多观众和我的感受一样:像,出人意料地像。
影视剧中已经有不少经典的教员形象。
老一辈的有古月、唐国强。新一代演员中,侯京健、王仁君也已经得到许多观众认可。
这些教员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次于和伟要演,势必会被拿来与前者比较,演好这个角色,难度远超他之前任何一个角色。
一、影视剧史上那些成功塑造过毛泽东的演员

影视史上,饰演过毛泽东的演员很多,给观众留下印象的也不少,要说最有代表性的,我认为有这四位:
第一位:被誉为“饰演毛主席的‘第一人’”的古月。
第二位:唐国强。
第三、四位:《觉醒年代》中的侯京健、《问苍茫》中的王仁君。
古月被称为“饰演毛主席的‘第一人’”。

古月原名胡诗学,其姓氏拆开来为古月。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37年出生于湖北汉口的古月,在1978年被叶剑英元帅从众多演员中挑选出来,成为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
为了演好毛主席,古月不仅在形象上下功夫做出改变,也从口音、表情和肢体动作上尽力模仿。
比如古月的头发本来很浓密,为贴近角色,他剃掉了额前的头发;为还原毛主席抽烟的动作,他每天要抽掉不少烟,苦练上百遍。
经过努力,在电影《大决战》等经典作品中,古月的表演做到了“形神兼备”。

作为中国最形似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演主席是我终身的任务,我会一直演下去。”
可惜在2005年,古月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享年68岁。
他一生中在84部作品中扮演毛泽东,也是特型演员之最。

提到饰演毛泽东的演员,当然绕不开唐国强。
因在《孔雀公主》中饰演傣族王子,在《小花》中饰演赵永生,唐国强年少成名,后来又在《高山下的花环》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1990年,唐国强在央视历史大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成为他为国剧留下的一个不可磨灭的经典角色形象。

不过从《三国演义》中走出来的孙彦军、鲍国安、陆树铭、李靖飞等演员都多少受到了角色限制,而唐国强很快凭借又一个角色突破了自己。
这个角色,就是电影《长征》中他扮演的毛泽东,从此他也踏上了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之路。

唐国强不是最像毛主席的演员,但他的表演追求神似,自有一股领袖气质。
加上多年演绎的丰富经验,弥补了形象上的不足。
近年的抗美援朝大片《长津湖》、《志愿军》等大片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相比这些老一辈演员,接下来这两位年轻演员无论表演经验还是角色塑造经典度上都还有明显差距,但他们可以说是新一代演员中塑造教员的代表。
一个是在《古田军号》等影视作品里多次扮演青年教员的王仁君。现在央视一套在播的《浴血荣光》中,他也是饰演毛泽东。

他被公认最出色的一次演绎,当然是在《问苍茫》中的表演,剧中他第一次出场,是湘江刚下过暴雨,教员却兴致不减在江边畅游。
上岸后他与划船老者的攀谈,不仅尽显角色洒脱的气质,一股青春朝气也扑面而来。当年看到这里我就知道这个角色稳了。

王仁君也凭这次表演拿到了飞天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而侯京健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教员形象塑造,当然就是在《觉醒年代》中,他在该剧中的表演可谓心有团火,眼里有光,既有青春的炙热,也有忧国忧民的冷静。

可以说当下的青年教员塑造,侯京健和王仁君已称得上佼佼者。
当然除此四位之外,还有许多成功演绎过教员的优秀演员,比如已经去世的王霙。

还有许多当下活跃的演员,都演过毛泽东,比如靳东、王雷等。
于和伟要演绎成功,既要演出与上述版本的不同,也需从经典演绎中,汲取成功的部分。
二、天才实力派演员于和伟,饰演毛泽东面临两大挑战

我愿将于和伟定义为:天才实力派演员。
于和伟是内娱独一无二能从刘皇叔演到曹操的演员,也是少有在正角和反角上都有经典角色塑造的演员。

很多观众一提于和伟就是他那些表情包和差一个孙权就演遍三国的段子,其实早在《历史的天空》中,他就留下一个经典反派角色,万古碑。
要说令观众恨得牙痒痒的国剧经典反派角色,这绝对算一个。

在我看来,于和伟这些的演员生涯中,有4个正面角色塑造得最为出彩——
其一,是高希希版《三国》中饰演的刘备。

有别于孙彦军版刘备的老好人形象,于和伟更突出了刘备身上枭雄的一面,电视剧播出后很多观众说从未想过刘备是这样的形象,但细想这才更贴合历史中刘备的形象。
只靠一个仁字,如何能争雄三国呢。
我到现在都记得于和伟版刘备在火烧连营时,带着满头蓬乱的白发,声嘶力竭朝着吴军方向怒吼,那困兽犹斗的泣血一幕可谓震撼力十足。
这个角色塑造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展现出于和伟善于重塑经典角色的能力。
其二,就是《军师联盟》中的曹操。

这也是于和伟最受观众好评的古装剧角色,尽管有鲍国安、姜文、陈建斌等演员版本珠玉在前,于和伟还是完全演出了自己的味道。
有观众说鲍国安演出了一个最经典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姜文演出了一个姜文式的曹操,陈建斌演出了一个陈建斌版的曹操。
而于和伟的演绎,仿佛让人看到了历史中的曹操。

那种机敏狡诈,那份权谋盖世,都与历史上的曹操浑然一体,看不出一丝表演的痕迹。
尤其是人物落幕时横槊赋诗这场戏,于和伟于高台之上边舞边赋,说到“这杯酒当祭典韦,祭郭奉孝,祭荀令君,祭庞德,祭夏侯渊,祭孤的子侄曹昂,曹安民,也祭关云长”时,真可谓壮怀激烈,令人动容。

至此,于和伟对曹操的演绎也达到了收放自如、有如神来的境界。
有趣的的是,这部剧中曹磊饰演的正是曹操的谋士郭嘉,两人的对手戏演技娴熟又打动人心。
表演默契可谓早已形成。

其三,《觉醒年代》中的于和伟。
再次颠覆人物过往影视剧形象就不说了,最打动我的还是于和伟在剧中的多场精彩演讲戏。

好几场演讲戏台词又多又密,白话文言文杂糅,于和伟却把台词说的字字分明,一气呵成,甚至气势磅礴。
比如那场上海震旦学院礼堂的陈独秀演讲戏。
我至今记得初看时被于和伟演绎震撼:“可是建立了民国又怎么样呢?洋人照样欺负我们,老百姓照样吃不饱饭,这是为什么?这就不光是我们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思想、道德、理念不如人家先进。
所以我说,所有觉悟,归根结底,就是思想的觉悟、道德理念的觉悟,这最后的觉悟,说到底——人的觉悟。”
当时我就断言,于和伟是最擅长演说戏的中生代演员之一,也可能没有之一。
其四,《我是刑警》中的秦川。
于和伟表现的精彩,要看到最后才明白。

剧集开播时有观众说,于和伟“扮嫩”,但扮嫩是个技术活,于和伟一开始好就好在,演出了角色的“嫩”。
故事开场,秦川第一次到大案案发现场,因为不确定歹徒走没走,三个年轻警察,拿着枪往里探,坚定是真的,眼神里的紧张,慌乱,也是真的。

但角色之后一直在成长。
叶茂生牺牲后,秦川持枪追击凶手,几乎想要扣动扳机,但最终忍了下来,于和伟眼神里的痛苦挣扎,带出了十足的演技张力。

而当角色完全成长后,一场集合全省警力围捕张克寒的戏,秦川正在体育馆里查监控。
没想到,却看到张克寒故意对着监控盯了好久的挑衅一幕,秦川瞬间情绪爆发。最后还没忍住抓了一瓶水,当着众人的面怒砸在地上。

丁勇岱说,这段剧本里没有,完全是于和伟自己发挥,把他都吓了一跳。
这就是可遇不可求的表演神来之笔,演得好不好呢,太好了。
秦川作为人的一面,一场戏就演出来了。于和伟的演技,也彰显无遗。
虽说于和伟的演技是公认的,角色塑造的多面性也是公认的,

但要驾驭教员这一角色,还是有很两大挑战。
首先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形似和神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表演中最难的,就是对历史名人,尤其是对伟人的塑造。
一方面,这些人物的塑造绝不能天马行空,而是要追求形神兼备。
比如唐国强在《香山叶正红》里演毛主席,有场戏是在聊天的时候,他顺手从茶缸里抓出两片泡过的茶叶,塞进嘴里嚼,嚼完又咽了下去。

这段“吃茶”表演就不是随意发挥,而是源于历史人物的习惯,从而让角色本身更为真实和生动。
由此能看出过去一些优秀演员在挖掘教员人物背后的细节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换个角度来说,正因为之前的演员对毛主席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许多人物细节也已经挖掘过了。
接下来于和伟怎么演,就是个巨大挑战。
其次,是于和伟“霸气外露式”的表演方式,如何为银幕毛泽东形象“注入新鲜血液”。
于和伟当然不是只有霸气外露的表演方式这一种,刘皇叔就绝非霸气外露的角色。许多谍战剧中,于和伟的表演更不可能霸气外露。
但霸气外露式表演,的确是他表演的一大亮色。

这种表演也非常适合放在这次的一些表演中,把长征路上的毛泽东“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如何能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更是考验。
这一点看唐国强在《大决战》中表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决战》中的毛主席,自有意气风发的时刻,但也有隐忍不发的另一面。
比如开场重庆谈判的一段戏,到重庆后,面对远道而来寻求和平的毛主席和周总理,蒋介石非但没迎接,反而安排自己压轴出场,让所有人鼓掌迎接自己。

但毛主席却面带笑容鼓掌,显示出广阔胸襟,又显得对蒋介石的小伎俩了然于心。
握手环节,蒋介石不主动伸手,毛主席先上去握手,再显从容气度。坐下来交谈,蒋介石言语之间笑里藏刀。面对蒋介石言语间的进攻,毛主席语带机锋处处戳到蒋介石痛处。谈笑间又胜一筹。

这些段落中,就不适宜采用过度霸气的演绎方式,而是要谈笑用兵,以智取胜。
于和伟擅长“外放”式表演,但在塑造长征路上的毛泽东这一艺术形象时,一定要能放能收。
过去很多角色塑造中,于和伟都展现出了收放自如的能力,但对教员的塑造挑战不同以往。
但如果于和伟能拿下以上两个挑战,以他的表演实力和张永新导演《觉醒年代》中的角色塑造能力,这个角色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经典。
三、《伟大的长征》为什么值得期待?

可以说从剧集官宣开始,《伟大的长征》就列入我最期待的国剧之一。
为什么?
首先是剧集的突破。

该剧以1934年1月至1937年1月为背景,以中央红军长征为主线,全景展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陕北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南方游击队等多路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
此外,该剧突破了传统长征题材多止于三大主力会师,将故事延伸至西安事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完整展现了长征胜利后革命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继续前行,打破了“长征终点”的狭义认知,生动诠释了“长征永远在路上”的深刻意义——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征程,更是一种持续奋斗、永不松懈的精神状态。
其次是主创阵容极其靠谱。
《觉醒年代》主创最厉害的,就是面对曲折且伟大的历史,善于梳理出历史脉络,然后选取其中一段的人和事进行重点展示。又在写实和写意之间,恰到好处地填充了历史的细节。
而全剧最精彩的,就是拍出了历史中的人。

以往我们在教科书中看见的一个个人物,在剧中褪去了光环,变得鲜活亲切。
还有就是全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呈现出的独特的诗性和浪漫主义,乃至一种悲壮的史诗感。

剧中许多历史人物对真理的信仰,对理想的赤城,到今天还在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而这正是《伟大的长征》这部剧所需要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觉醒年代》无疑已经成为新一届国剧中主旋律大剧的经典,《伟大的长征》当然可能成为下一部。
而于和伟的表演能否超越自己,再为观众增添一个经典的教员艺术形象出来,我们就拭目以待。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