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节官宣的《伟大的长征》剧组让全网炸锅。
焦点全在演员表:于和伟要演毛泽东。
评论区瞬间分裂成两派,有人喊着"脸型对不上"直接判死刑,有人搬出"演技封神论"硬核撑腰。这事儿根本不止是选角争议,暴露的是观众对特型演员标准的认知代沟——年轻观众要神韵,年长观众要复刻,制作方却在寻找第三条路。
特型演员这碗饭早就不像九十年代那么香了。古月当年为了演主席增肥二十斤,把中南海警卫员都看恍惚的敬业度,现在没几个演员扛得住。但《觉醒年代》爆火证明新玩法:于和伟演陈独秀能拿白玉兰,唐国强从诸葛亮变身毛泽东专业户,观众其实吃"形不似而神至"这套。关键看导演怎么调教,演员能不能放下既定形象。
翻王劲松的蒋介石就很有意思。他在《大决战》里把光头委员长演得让人恨得牙痒痒,结果这次定妆照曝光,连台湾网友都惊呼"比本省人还像闽南仔"。这说明演员的二次创作空间比想象中大,张永新导演敢用《觉醒年代》原班人马,明显是要玩"熟悉面孔陌生化"的颠覆操作。
真正要担心的是制作态度。隔壁《鲲鹏击浪》刚扑街,毛泽东用年轻演员本没错,结果拍成"湖南伢子爱情故事"才是致命伤。这次《伟大的长征》编剧龙平平带着中央文献研究室班底,光是台词本据说就磨了三年,这种配置只要不魔改历史,演员反倒成次要因素。九年前《十送红军》用佟大为演炊事班长照样封神,关键在剧本够硬。
现在骂于和伟的网友,和当年骂唐国强"奶油小生"的估计是同一批人。但事实是唐国强演了28次主席,从长征演到开国大典,每次出场弹幕都在刷"真香"。影视创作终究要打破脸谱化,否则永远走不出《大决战》的阴影。于和伟要真能把主席的诗人气质和军事谋略演出新意,说不定能开启特型演员3.0时代。
说到底还是观众双标。看漫威换演员喊"多元宇宙",看历史剧换演员骂"毁经典"。其实主席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已有四十多版,从谷智鑫的青春版到侯京建的老年版,市场早该接受多样性。与其吵脸长脸短,不如盯着剧组别把湘江战役拍成恋爱背景板。横店开机现场飘着的"牺牲二十万红军"横幅,才是真该较劲的地方。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