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最近被音乐人跨界点评"演技差"的消息突然刷屏。作为手握金鹰、飞天、白玉兰三大奖的大满贯得主,这个评论犹如在热油锅里泼了勺冷水。其实真正刺激观众的,不是某个具体差评,而是整个影视圈"跨界碰瓷"的流量游戏越来越明目张胆。
翻看孙俪近年的《安家》《理想之城》,确实能看到某种固定套路。《甄嬛传》之后,她更擅长塑造隐忍坚毅的大女主,但这类角色重复到第五部、第八部时,观众难免审美疲劳。就像周迅在《如懿传》里被吐槽的"脸肿",巩俐在《夺冠》里被挑剔的"不像郎平",当演员与经典角色深度绑定后,任何突破都会遭遇更苛刻的目光。但音乐人跨界踩演员业务能力,这波操作属实让人迷惑。影视寒冬里,歌手、主持人、网红纷纷挤进剧组抢饭碗,正经科班出身的反而要受外行指指点点。
看看隔壁韩国,全度妍拿下戛纳影后时,没人会问爱豆出身的前辈怎么评价她的演技。国内影视圈这几年却陷入怪圈:拍电影的要被综艺咖点评,演电视剧的要受短视频网红审判。说到底还是行业标准混乱,当流量成为硬通货,专业奖项的含金量就被稀释了。章子怡演电视剧被群嘲,张颂文熬到47岁才爆红,中生代演员的生存空间正被跨界资本不断挤压。
其实孙俪的困境早就有迹可循。当年郑晓龙说她"把所有剧本当高考作文来背",这种笨功夫在讲究效率的当下反而成了短板。现在剧组普遍使用提词器,演员三天拍完一部戏,像她这样提前三个月背台词、写人物小传的反而成了异类。当行业集体沉迷快餐式创作,认真反而成了可以攻击的弱点,这本身就很荒诞。就像老戏骨王劲松说的:"什么时候背台词也值得夸奖了?"
观众与其争论某个差评是否合理,不如关注背后更严重的生态危机。当歌手能靠AI换脸拍戏,网红用替身完成武打镜头,真正的演员反而要在综艺里扮丑才能维持曝光度,这种错位正在摧毁整个行业的专业壁垒。资本总爱吹嘘"破圈"带来的流量红利,却闭口不谈这对专业性的致命伤害。或许该学学TVB的艺人培训体系,让歌手先跑够八年龙套才有资格演配角。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