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将原本为俄罗斯划定的50天停火通牒缩短至10天,一场看似外交手段的极限施压,迅速演变成了美俄之间的核威慑对峙。
可谁也没想到,火药味最浓的并不是来自克里姆林宫的普京,而是那位早已淡出权力核心、却依旧“嘴不饶人”的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他的一番话,仿佛在本就紧绷的绳索上点燃了一根火柴,瞬间引爆了特朗普的怒火。
梅德韦杰夫当晚在社交媒体X上发文,言辞激烈地讽刺美国的“最后通牒”,还特别点名特朗普,称其举动不是在推动俄乌和平,而是在把美国拖入战争。这番话一出,舆论哗然。他不仅表示“俄罗斯不是以色列,更不是伊朗”,更暗示美国的每一次最后通牒,都是向核战争迈出的危险一步。
这一次,特朗普没有装聋作哑。他在自己创立的“真相社交”上火速反击,批评梅德韦杰夫是“失败的前总统”,警告其已经“踏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这还不算完,8月1日凌晨,特朗普签署命令,调动两艘美军核潜艇驶向俄罗斯近海,称此举是为了“防止愚蠢的言论演变成灾难性的现实”。
这两艘神秘核潜艇的出动,立即成为全球焦点。虽然五角大楼并未公布具体部署地点,但美媒普遍认为,美军潜艇已逼近俄罗斯海域,展开实战态势部署。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首次以俄罗斯官员的言论为由,作出核威慑级别的军事部署。
俄罗斯方面很快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尽管梅德韦杰夫依旧嘴硬,在自己的俄语电报账号上继续冷嘲热讽,甚至搬出苏联时期的“死亡之手”核反击系统,试图以“自动毁灭”来震慑美方,但克里姆林宫的正式态度却发生了微妙转变。
8月1日下午,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外交部官网罕见发声,明确表示俄罗斯“认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提出的立场”,强调“绝不能让美俄爆发直接军事对抗”。
如此克制的表态,不仅是对特朗普“核潜艇示威”的间接回应,更是对梅德韦杰夫“祸从口出”的一次外交止损。拉夫罗夫还特意区分了欧美立场,对欧洲国家“歇斯底里地鼓动乌克兰入约”提出批评,却对美国的“调停意愿”表示肯定。
从这一点来看,俄罗斯显然不打算为梅德韦杰夫的“失言”买单。事实上,拉夫罗夫还为即将可能举行的“普特会”铺设了路径,称美俄已经建立了多层次沟通机制,并特别提及特朗普曾推动俄乌在伊斯坦布尔的谈判。
7月29日,特朗普将对俄停火期限压缩至10天,8月8日为最后期限。与此同时,他还抛出新的制裁大棒:若俄罗斯不妥协,美国将对俄罗斯能源买家征收100%的关税,连带制裁第三方国家。
这几乎是宣战前的最后通牒。尽管美俄年贸易额已跌破20亿美元、同比暴跌98%,但特朗普依旧试图通过极限施压切断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他需要一个理由——梅德韦杰夫的“警告”正好成了那个理由。
普京至今没有公开回应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倒是梅德韦杰夫持续在社交媒体上“输出”。他在电报频道中讽刺特朗普“喜欢《行尸走肉》,那就想象一下‘死亡之手’有多危险”,用极其戏谑的方式回应核潜艇部署。
但此时的特朗普显然不再将其视为笑话。在8月1日的公开采访中,特朗普再次确认“两艘核潜艇已离港,正在前往‘适当区域’,保护美国人民”,并警告俄罗斯“不要逼美国做出无法挽回的决定”。
这番话表面上是回应梅德韦杰夫,实际上却是对普京喊话。特朗普清楚,普京才是俄罗斯真正的掌舵人,而梅德韦杰夫的“口无遮拦”,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动用军事压力的台阶。
7月11日,俄罗斯曾向美方提交乌克兰“意图摧毁俄罗斯”的证据,而8月8日,美方制裁将正式生效。这段期间,普京多次与特朗普通话,试图推动俄乌和谈。普京甚至在访问白俄罗斯期间明确释放善意,称“愿意等待乌克兰准备好谈判”。
在这场外交与军事交错的较量中,梅德韦杰夫的“几句话”不仅撩拨了特朗普的底线,也让本已缓和的美俄关系重新陷入冰点。
乌克兰方面也紧盯局势变化。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对梅德韦杰夫的言论嘲讽连连,称其“酒后胡言”,并支持特朗普对俄的强硬行动。乌方显然希望借美俄对峙之机,谋求更多援助。
过去三年,梅德韦杰夫频繁以“核打击”威胁美西方,口出狂言“优先轰炸华盛顿、伦敦、柏林、基辅”。但如今,轮到俄罗斯第一次直面美国核潜艇的直接威胁,这种“角色互换”,无疑让克里姆林宫颇感意外。
特朗普之所以敢如此“秀肌肉”,不仅因为国内政治需要,更是因为“午夜之锤”行动的成功。6月22日,美军7架B-2隐形轰炸机对伊朗核设施精确打击,配合潜艇发射30枚“战斧”导弹,让伊朗彻底偃旗息鼓。特朗普由此获得巨大自信,认为类似模式同样可用于遏制俄罗斯。
梅德韦杰夫说“俄罗斯不是伊朗”,但特朗普的回应却是:“你们就是有核弹的大号伊朗”。普京显然看懂了这一点,面对特朗普的强硬,他没有继续火上浇油,而是选择了冷处理。拉夫罗夫的表态、普京的克制,都是在给特朗普递台阶,也在试图挽回因梅德韦杰夫而突然紧张的局势。
目前,普京和特朗普的会面已在秘密安排中,双方都清楚:一场真正的摊牌,或许已经不远。特朗普警告梅德韦杰夫“别说大话”,而梅德韦杰夫则用“死亡之手”回应“虚张声势”。
这场看似口舌之争的背后,其实是两大核大国在外交与军事之间的缠斗。而美俄关系的未来,也已悄然被这场意外的“嘴仗”改写。
梅德韦杰夫的一番“失言”,在不经意间挑动了特朗普的神经,也搅乱了美俄间本已脆弱的平衡。两艘核潜艇的部署,不仅是军事动作,更是特朗普主动制造的外交风暴。而普京是否能化解这场危机,或将决定俄乌战争的下一步走向。
信息来源:
[1]联合国7天3议乌克兰问题,特朗普结束俄乌冲突的“豪言”又改口了 大众日报
[2]美财长声称若中国继续购买俄石油,可能会面临更高关税,中方回应 环球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