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美国核潜艇入驻冰岛!锁住北极航线交通要道,控制中俄海上新通道

照理说事 · 6 天前
2025年7月9日,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纽波特纽斯”号(SSN-750)首次停靠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港。美国海军欧洲-非洲司令部司令斯图尔特·蒙施上将称此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旨在“向对手发出存在信号”并“向盟友提供安全保证”。冰岛自2023年4月才首次允许美国核潜艇通过其领海,此次港口停靠标志着双方军事合作进入常态化阶段。
一、冰岛:北极战略的“咽喉锁钥”

冰岛的地理位置赋予其不可替代的军事价值。它位于格陵兰-冰岛-英国裂谷(GIUK缺口)的核心地带,北距格陵兰不足200英里,南离苏格兰约500英里。这一狭窄水道是俄罗斯北方舰队进入大西洋的必经之路,俄军亚森级核潜艇从摩尔曼斯克基地出发,如果想威胁美国东海岸,必须穿越GIUK缺口。美军此次停靠,实质是将反潜防线前推上千公里:此前美军核潜艇最近的常驻基地是苏格兰克莱德港(距冰岛700英里)和挪威格罗松德港(900英里),而冰岛港口的启用大幅缩短了北极部署的响应时间。

美军对冰岛的渗透是系统性战略。2019年8月,B-2隐形轰炸机首次降落冰岛凯夫拉维克空军基地,打破此类战略资产仅部署少数核心基地的惯例;2021年,三架B-2轰炸机再次进驻并开展北极轰炸训练。核潜艇的加入,标志着美军在冰岛的军事存在从空中延伸至水下,形成立体威慑网。更深层的是,美国试图复制冷战模式:1949年冰岛加入北约后,美军曾长期驻守,冷战结束才改为巡逻检视。如今冰岛的政策松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应对俄罗斯在北极军事扩张的被迫选择。
二、资源与航道:北极博弈的双重引擎

资源争夺是首要动因。据地质勘测,北极地区蕴藏全球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约900亿桶)和30%的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亚马尔半岛、挪威巴伦支海等近海大陆架。冰岛自身虽无丰富资源,但作为监控枢纽,可保障西方对俄罗斯资源开发的遏制。例如俄德合作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因制裁和破坏瘫痪后,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新命脉,而冰岛正处于监视俄运输船队的交通要冲。

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更引发大国角逐。随着全球变暖加速冰层消融,北极东北航道连接欧亚,商业潜力激增。以上海到德国汉堡为例: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需11479海里,而北极东北航线仅7198海里,能够缩短30%的航程;上海到纽约经北极西北航道比巴拿马运河航线能够缩短20%。这不仅意味着每年节省千亿美元航运成本,更可以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俄罗斯凭借北方海上航道的管辖权,正试图吸引欧亚贸易的物流转向;美国则担忧航道控制权旁落,威胁到自己的海运霸权。
航道安全同时还牵动着地缘神经。2024年波罗的海海底通信电缆遭破坏事件后,北约启动“波罗的海哨兵”行动。冰岛作为跨大西洋光缆的核心节点,其水下基础设施防护已成北约的优先议题。美军潜艇进驻,直接服务于监控俄潜艇对于关键电缆的潜在威胁。
三、军事暗战:从水下对抗到规则博弈

俄罗斯的北极军事存在持续强化。俄军在摩尔曼斯克基地集结了包括“喀山”号在内的最先进亚森-M级核潜艇,2025年潜艇活动频次创冷战结束以来新高。作为反制,北约沿GIUK缺口部署P-8A反潜机、声呐阵列与水面舰艇,形成立体反潜网。此次“纽波特纽斯”号虽为1989年服役的老旧型号,但其搭载的水下情报系统可补充北约监视网络,填补俄潜艇活动轨迹的数据空白。

更深层的是规则制定权之争。美国在《2024年北极战略》中明确要求“确立自身主导地位和北极霸权”,推动北约盟国建立新机制与程序。而俄罗斯主张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分主权,反对北约“军事化北极”。2023年普京在国际北极论坛强调:“俄罗斯从未威胁北极国家,但绝不容忍主权侵犯。”这种规则冲突已延伸至经济领域:西方以所谓“环境保护”为由,对中国参与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设置壁垒,试图阻挠中俄能源合作。
四、中国角色:北极棋局的“第三方变量”

尽管美媒刻意将核潜艇停靠与所谓“中国北极扩张”关联,中国在北极的活动始终聚焦经济与科研。中国参与投资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已稳定运行,北极航线使中国对欧液化天然气运输成本降低35%。科研层面,中国学者主导的研究证实:北极气候系统通过大气环流影响东亚极端天气,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但美国的战略焦虑仍在升级。其《2024年北极战略》首次将中国与俄罗斯并列,声称“警惕中国扩大影响力的努力”。这种指摘忽视关键事实:中国90%外贸依赖海运,北极航线可规避马六甲海峡与南海的地缘风险。据测算,若北极航线全面开通,中国北方港口,比如天津、大连对欧贸易竞争力将提升40%,南方港口货源则可能分流。本质上,中国参与北极的核心诉求是通道安全与资源多元化,而并非军事扩张。
结语:冰层下的秩序重构

当“纽波特纽斯”号的螺旋桨搅动雷克雅未克港的海水,北极已从地球“边缘地带”跃升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资源诱惑、航道价值与军事制高点三重因素,驱使美俄在冰层之下展开无声较量。
对全球而言,这种局面的警示在于:北极治理正滑向“强权即规则”的陷阱。美国试图以军事存在主导秩序,俄罗斯则以资源控制巩固势力范围,而冰岛等小国被迫选边站队。若对抗持续升级,这片承载人类共同遗产的冰雪之境,终将成为新冷战的祭品。
唯有回归《斯匹次卑尔根条约》精神,承认北极科研自由与和平利用的原则,才能避免极地被烽烟所污染。否则,人类失去的不仅是纯净冰原,更是理性治理的最后一片疆域。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