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华为前技术总监张某等人侵犯商业秘密案作出终审判决。14名被告因非法获取华为Wi-Fi 6芯片核心技术,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主犯张某获刑6年,处罚金300万元,且五年内禁止进入芯片行业从业。
侵权事实可追溯至2021年。张某在华为海思任职期间筹备离职,随即创立尊湃通讯开展同类芯片研发,并招募华为原核心研发人员20余名。部分被告在职期间已系统性违规复制技术资料,离职后直接投入商业应用。
窃密行为呈现精密组织特征。技术文档经截屏、手记笔记、拆分文件后通过私人邮件传递,最终在境外服务器完成重组。司法鉴定显示,涉案的40项关键技术指标与华为专利相似度超过90%。华为相关技术研发周期逾三年,资金投入超9亿元,成果遭实质性剽窃。
本案判决彰显司法立场。除个人刑责外,法院对尊湃通讯判处罚金1350万元,实施资产冻结措施,并强制销毁全部侵权技术载体。该判决为半导体领域技术侵权案件确立新的裁判基准。
资本关联引发审慎关注。公开资料证实小米关联基金持有尊湃通讯约10%股权,投资方声明其为被动财务投资。此事件促使创投机构强化技术来源合法性尽调流程。 华为持续优化技术防护体系。芯片设计采用防拆解封装结构,核心文档植入数字追踪水印,内部部署全链路操作审计系统以阻断数据泄露风险。
此案重构行业竞争规则。司法裁决明确技术随人员迁移的违法性认定标准,尊湃通讯因高额罚金面临重大经营压力,主犯刑责形成行业震慑效应。
芯片研发能力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案虽实现侵权追责,但华为的技术领先优势修复与研发成本回收仍需周期。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依托于创新体系的持续建设能力。
本案作为技术侵权司法实践的里程碑,凸显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创新的支柱作用。其裁判尺度倒逼企业构建研发全周期风控机制,同步推动资本方建立技术合规评估体系。司法机关通过专业鉴定厘清技术侵权边界,为创新环境提供法律保障。未来行业需重点完善三项机制:员工保密协议与竞业限制的动态管理、核心技术文档的分级加密制度、投资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专项审查。通过法律框架与企业自治的协同演进,方能构建“研发-保护-转化”的良性生态,保障关键领域的技术安全与创新活力。
(负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