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董卿现身,为啥能让观众这么激动?

自强不息 · 昨天 13:54
“春晚救场3分钟,她一句话把全国观众从尴尬里捞回来。
1.png

”刷到这条老视频,弹幕齐刷“董卿NB”。
2.png

可很多人忘了,那3分钟只是她20年职业生涯里最亮的一次火花,真正让人上瘾的,是她把“主持人”三个字活成了动词。
先说救场。
当年零点倒计时前,节目突然空出3分半,导播耳机里只剩呼吸声。
董卿没背稿,直接拿话筒:“此刻,无论你在家包饺子,还是在路上赶路,抬头看,同一轮月亮替我们团圆。
”一句话,把冷场秒变温情。
后来有人复盘,发现她临场加了15处垫话,句句押韵,还顺手cue了台下观众。
这不是天赋,是肌肉记忆——她平时把《新华字典》和《唐诗三百首》塞车里,等红灯就翻两页,硬是把词库刷成了本能。
再说文化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选手背错“惟有长江水”,她笑着接“毕竟东流去”,顺手科普这是王安石变法的隐喻。
观众以为她提前背了题库,其实她备课时把每位选手的家乡诗全查了一遍,连江西老表的“稻花香里说丰年”都记了小抄。
最绝的是《朗读者》,让濮存昕读老舍,徐静蕾读史铁生,董卿自己读《红楼梦》里“好了歌”,读到“君生日日说恩情”突然哽咽,现场安静得能听见摄影机转动。
那天她凌晨4点还在机房剪片子,同事偷拍她窝在沙发睡着,手里攥着的是嘉宾手写的信。
有人吐槽她“端着”,可见过她蹲在地上给农村孩子系鞋带,就知道优雅是她的盔甲,不是面具。
贵州山区助学,她偷偷把节目组盒饭里的鸡腿全塞孩子书包,被拍到还比“嘘”手势。
去年某论坛,有人问她“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她翻个白眼:“怎么没人问男主持人这个问题?
”台下掌声比提问声响。
现在她退居幕后做纪录片,拍《文脉春秋》,第一期讲苏轼,她把“人生如逆旅”翻译成“人生就像住民宿,行李别带太多”,弹幕笑疯。
有人问她图啥,她甩一句:“让00后觉得李白不装,杜甫不丧,就够了。

说到底,董卿最狠的不是会说话,而是把文化变成了WiFi信号——看似无形,连上就再也离不开了。
3.pn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