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寝室里最安静的那个,现在还在横店蹲盒饭。
”
刷到这条评论时,脑子里嗡了一下。
陈赫早就是综艺梗王,郑恺在跑男的镜头里跑成了肌肉记忆,杜江把主旋律演成了国民老公,而张殿伦——很多人连他名字都念不顺。
当年上戏宿舍夜聊,四个人挤在下铺分一碗泡面。
陈赫负责讲段子,郑恺负责抢戏,杜江负责总结中心思想,张殿伦永远把汤底的葱花捞干净。
十几年过去,有人成了热搜体质,有人成了票房锦鲤,有人成了“带不动”的注脚。
娱乐圈最残忍的不是没戏拍,是拍了等于没拍。
张殿伦演过《前任》里的备胎,镜头扫过去三秒;演过抗战剧里的连长,拍完连海报都没上。
兄弟们不是没拉过他——陈赫把自家火锅店的广告位留给他,郑恺在直播里cue他“这是我室友”,杜江干脆带着他去拍《红海行动》的饭局。
可观众记不住就是记不住,就像记不住外卖单上的店名。
现在横店群演都开直播涨粉了,他还在用老式保温杯。
不是不想红,是红法不对路。
短视频里要的是“尖锐”——要么疯批美人,要么丧系奶狗,张殿伦这种“正常人类”反而成了异类。
有次试镜,副导演盯着他看了十秒:“老师,您这长相太周正了,不够变态。
”
可怪谁呢?
当年同宿舍的杜江也周正,愣是靠《红海》里的硬汉滤镜杀出血路。
说到底,娱乐圈不是不奖励努力,是奖励“被看见的努力”。
陈赫的懒萌、郑恺的猎豹、杜江的荷尔蒙,都是一眼能截成表情包的记忆点,张殿伦的“稳”像杯温开水——解渴,但没人会拍照发朋友圈。
现在连十八线网红都懂“人设经济学”,张殿伦还在用笨办法。
去年有部文艺片找他演抑郁画家,片酬抵不上郑恺一场商演,他接了。
拍到凌晨三点,导演突然喊停,说“要的就是你眼里那种没欲望的疲惫”。
那一刻他突然懂了,原来自己的“不红”也成了某种道具。
最扎心的是,有次回上海,出租车司机听他们聊上戏往事,突然插话:“那个张什么伦,是不是演过《爱情公寓》里被胡一菲打的小偷?
”一车人瞬间安静。
陈赫打圆场:“那是他替身。
”其实不是,但谁忍心戳破?
现在601寝室群还活跃,陈赫发女儿表情包,郑恺晒健身餐,杜江转主旋律影评,张殿伦偶尔甩张剧组盒饭照。
没人再提“带不动”,就像没人提当年谁偷吃了杜江的蛋白粉。
娱乐圈的真相大概是:有人天生带光,有人终生追光,还有人——像张殿伦这种——把光攒起来,照亮自己那桌盒饭里的卤蛋。
毕竟,不是所有演员都要站在舞台中央。
有人负责当聚光灯,就得有人负责当灯架。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