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一个生日过完舆论场上居然开始拿着放大镜帮她数起了祝福名单,数来数去发现有点不对劲,去年因《玫瑰的故事》还热热闹闹的男演员们今年集体噤声,反倒是唐嫣雷打不动的第十一年问候显得格外扎眼。这种强烈的温差对比,立刻就让看客们咂摸出不一样的味道,大家开始琢磨,这到底是人走茶凉的娱乐圈常态,还是神仙姐姐压根就不在乎这些台面上的功夫。
其实要看懂刘亦菲就必须把时间线拉得足够长不然你很容易被她身上那种时而入世时而又极度抽离的矛盾感给绕进去,她职业生涯的起点太高了,早年间靠着金庸剧和仙剑系列迅速封神,那个“神仙姐姐”的称号既是光环也是一道无形的墙,墙内是国民度极高的安全区,墙外却是她多年来一直想闯又没能完全闯出去的广阔天地。迪士尼那部《花木兰》算是个分水岭,把她推向了国际舞台也让她被动卷入了更复杂的舆论漩涡,从那以后,她接戏的思路明显变了,不管是《梦华录》还是《去有风的地方》,都能看出她在努力让角色踩在地上,变得更松弛更有生活气息,直到这部备受瞩目的《小巷人家》,她选择扮演一个与过往形象完全割裂的家庭主妇,这步棋走得险,也走得绝,等于是在向整个市场宣告,她要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拿出来了。
对于这场生日祝福引发的讨论外界的声音其实早就泾渭分明,有人觉得这就是最真实的娱乐圈生存法则,一部剧的热度过去所谓的“限定友情”自然就烟消云散,对比之下唐嫣和惠英红这种常驻嘉宾才显得情比金坚。但另一派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这恰恰证明了刘亦菲的社交选择,真正的朋友都在私下,根本没必要搬到台面上来供人检阅,不久前还被拍到跟朱珠亲密逛街,对方不也没在网上发任何东西,这或许才是一种更成熟的相处模式。两种说法听起来都有道理,可偏偏都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粉丝的焦虑感,粉丝们太在意她在85花梯队里的位置了,所以才会把生日祝福这种事当成衡量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真正值得深究的其实是这场风波背后暴露出的更深层问题,为什么大众痴迷于计算她的朋友数量,为什么白玉兰奖失利后团队的长时间沉默会引发那么大的负面情绪,为什么她的国民好感度与某些专业领域的口碑会出现断层。所有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根源,那就是她那个始终保持着“家庭作坊”模式的团队。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给了她极大的自主权,让她可以凭着个人喜好去接拍《小巷人家》这种极具挑战性的角色,不用被资本和流量裹挟。但坏处也同样致命,在如今这个高度专业化的娱乐产业里,一个反应迟缓、缺乏现代公关策略和长远事业规划能力的团队,正在成为她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你看唐嫣在《繁花》之后,团队立刻把“转型实力派”的标签打得响亮,而刘亦菲在《玫瑰的故事》之后,宣传上却没能精准提炼出她表演上的突破点,这种差距,就是团队专业度的差距。说白了,刘亦菲的个人努力,正在被团队的滞后性一点点抵消,这才是她所有争议里,最让人觉得可惜的地方。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