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同样是演“周乙”,将于和伟跟张嘉益放一起,两者差距一目了然

巷尾叙温情 · 前天 17:53
同一角色,两种命运,观众投票差距竟达7倍!
张嘉益和于和伟都演过周乙,一个来自2012年电视剧《悬崖》,一个来自2021年电影《悬崖之上》。
1.jpeg

豆瓣短评里,张嘉益版被点赞最多的是“像隔壁大叔”,于和伟版被点赞最多的是“眼神杀人”。
数据更直接:电视剧版评分8.4,电影版7.5,但电影票房破11亿,电视剧首轮播出时平均收视1.3,网络播放量至今未破10亿。
观众用脚投票,差距肉眼可见。
周乙原型是潜伏在伪满洲国警察厅的地下情报员,真名已不可考,档案只留一句“1937年后下落不明”。
张嘉益拿到的剧本有40集,时间跨度从1934年到1938年,足够让他把角色拆成碎片再拼起来:回家先擦枪再抱娃,开会前偷偷把烟掐灭,审讯室用袖口抹掉冷汗。
2.jpeg

这些细节不是编剧硬塞,是张嘉益自己加的。
他提前两个月去哈尔滨档案馆蹲点,抄了37份审讯记录,把真人的小动作搬进了戏。
于和伟只有120分钟。
电影开场就是雪地枪战,他没时间演日常,只能演生死。
导演张艺谋的要求是“像一把收在鞘里的刀”,于是于和伟把台词砍到最少,一句“天亮了”拍了17遍,最后留下的是嘴角抖了一下。
3.jpeg

这个镜头被剪进预告片,24小时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清一色“这才是特工”。
媒介不同,生存法则也不同。
电视剧靠日更留住人,必须让观众觉得角色像邻居;电影靠大银幕放大毛孔,必须让观众觉得角色像传说。
张嘉益的演法是加法,每天加一点,观众越看越熟;于和伟的演法是减法,一刀砍掉所有解释,观众越看越神秘。
两种都对,只是赛道不同。
4.jpeg

年龄和口音也是隐形战场。
张嘉益拍电视剧时42岁,体能正好,能熬大夜拍雪地戏;电影开拍时他51岁,膝盖积水,高群书导演试过让他继续演,试了三天发现跑不动,才换于和伟。
于和伟是辽宁抚顺人,哈尔滨口音自带说服力,一句“嘎哈呢”就让东北观众点头。
张嘉益的西安口音在电视剧里被原谅了,到了电影院,大银幕把瑕疵放大成笑话。
观众到底在选谁?
5.jpeg

其实是在选自己。
喜欢张嘉益的人,多半经历过每天打卡上班、回家带娃的日子,看周乙就像照镜子;喜欢于和伟的人,多半幻想过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看周乙就像做梦。
两种需求没有高低,只是时间不同。
白天挤地铁的人需要张嘉益,夜里失眠的人需要于和伟。
再不做选择,你会损失一次看懂自己的机会。
明天就用这三句话:喜欢日常感,去找张嘉益;喜欢英雄感,去找于和伟;两个都喜欢,就把两部都刷一遍。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演员也不是非好即坏,他们只是把同一束光拆成了不同颜色。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