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在舞台上一直是让很多人羡慕的那种人,可是在一场新书分享会上,她平静说出心底一直有自卑。这让许多观众感到惊讶。其实,这份感觉从小就跟着她。
严厉的家庭管教让她早早懂事
董卿的父亲学历很高,在报社工作。他希望女儿能少走弯路,于是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董卿小学之前就要早起锻炼,还常常在其他孩子都在睡觉时被叫醒去跑步。这样的生活不是一两天,是从小持续到长大。
家务也是日常必须完成的事情。别的孩子放学后玩耍,董卿要打扫卫生和整理房间。到了假期,她还要到宾馆做清洁工,忙一天胳膊都抬不起来。有时候她会觉得累哭,但父亲只让她“再坚持坚持”。这些经历让她变得很能忍,但心里却总是觉得不如别人。董卿从小习惯了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被批评。
父亲在生活上“一板一眼”,连董卿喜欢照镜子都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一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连吃饭都要背诵功课。父亲的夸奖几乎没有,成绩再好都不满足。董卿慢慢开始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种情绪甚至一直影响到她成年。
与父亲“冰释前嫌”
等董卿长大,父亲才逐渐变得柔和。她考上大学后,父亲送行时的一句话让她发现,父爱其实很深。大一寒假,父亲主动和女儿喝酒,说以往太严厉。这让董卿一下释怀许多。她明白了父亲的道理只是表达不一样,真正出发点还是为女儿好。与父亲的和解,让董卿心头压着的重量减轻了。
对工作的拼劲源自早年的不安
董卿很喜欢自己做主持人这份工作,也很在意舞台上的表现。她不是“天生就会”,而是靠一遍遍练习和自我要求走到高处。最初她陪朋友面试自己被选上。后来在杭州当主持,有安稳的工作。但在父亲鼓励下,她去上海又开始新挑战。刚到上海时,她忙得只能在后台打杂,晚上回家抓紧自学。
董卿进步很快,但她还是觉得得不断往上走。每一个选择都是迈向更高台阶的决定。2004年,她一连20天直播,准备得格外细致。舞台上每一次出错,都会让她自责很长时间。成为“央视一姐”并不是顺利就能得到的,背后是许多付出和坚持。
董卿习惯了一件事情要做到最好才安心。在别人看来她可能过于较真,其实是心里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敢出现差错。
现在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
董卿现在学会了不再对自己那么苛刻。她和父母打电话时变得宽容,陪父亲出门也会顺着他的想法去做。她觉得把耐性多给家人一些,也是一种幸福。以前都带着紧张,现在学会了让自己放松。偶尔也会赖床,会在家做自己喜欢吃的饭菜。
工作上她开始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坐着点评嘉宾,也是新鲜体验。《朗读者》做得很用心,但她也会给自己减压。身体有不舒服的时候,她知道不能像年轻时候那样总是拼命,开始重视健康和休息。
生活在慢慢变得简单和温暖
有的人在咖啡馆见到董卿,感觉她平静,微笑,真实。舞台之外的她也有自己的世界,有偶尔慵懒时光,也有陪家人时温和的样子。
董卿的改变,是从对自己的严苛到学会体谅,从总觉得不够,到可以停下来感受当下的好。她的经历让很多人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鸣。
结语
你有没有因为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影响到自己现在的性格或者选择?欢迎你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故事。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