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一次新书分享会上,董卿向外界透露了自己的一个隐秘心境 —— 即便已然四十多岁,自卑之感却始终萦绕心头。这背后的根源,与她的父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董卿的父亲,作为复旦走出的高材生,凭借自身不懈的奋斗,成功在报社谋得副总编一职,彻底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或许是出于对女儿未来的深切期许,盼着她也能凭借努力铸就辉煌,父亲便试图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董卿身上,却在不经意间,让董卿的童年生活布满了艰辛的色彩。
早在董卿上小学前,她就被接到了淮北。那时的每个清晨,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整个世界仿佛都还在沉睡之中,董卿便会被父亲从温暖的被窝中拽起,睡眼惺忪地走向空旷的操场,开启那孤独的一千米晨跑。偌大的操场上,只有她那小小的、略显单薄的身影在缓缓移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师生们陆续来到操场,一道道或好奇或疑惑的目光纷纷投向她,那场景,让董卿觉得自己就像个突兀的存在,满心都是尴尬与窘迫,觉得自己傻气极了。
到了 7 岁,董卿的生活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又多了一项任务 —— 做家务。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中学时期的寒暑假,当别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出门游玩,尽情享受假期的欢乐时光时,董卿却被父亲安排去勤工俭学。她的身影穿梭在不同的场所,先后体验了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员等诸多工作。记得 15 岁那年,在宾馆做清洁工的她,要独自负责打扫十个房间。那一间间客房,床单被套的更换工作异常繁重,她双手不停地忙碌着,不一会儿便酸痛不已,到最后,累得连抬手都变得无比艰难。她实在扛不住了,眼中噙着泪水向父亲求助,可父亲只是轻声却坚定地让她再坚持坚持,那一刻,董卿的心里满是委屈与无奈。
不仅身体上承受着这般特训,精神层面的打磨同样让她倍感难受。爱美本就是小姑娘心底最自然的渴望,董卿也不例外,可父亲却对她照镜子这件事颇为严格,总是告诫她,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照镜子上,不如多去翻翻书本。而且,但凡有一点空闲时间被挤出来,父亲就会要求她抄成语、背诵朗读。也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督促下,董卿练就了那一口标准且极具感染力的播音腔,不过,这期间,自卑感也在她心底悄然滋生。父亲对她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总是很难表现出满意的样子,这使得董卿觉得,自己只有比旁人优秀许多许多,内心才能获得一丝踏实感。
好在,父女之间的感情并非一直处于这般紧张的状态。当董卿考上大学后,父亲亲自送她去学校,在即将分别的那一刻,平日里总是一脸严肃、威严十足的父亲,罕见地叮嘱她要多多留意自己,小心照顾好自己。而大一放假回家时,更是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饭桌上,父亲举起酒杯,脸上带着些许愧疚,诚恳地向董卿说道,这么多年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不少欠妥之处,希望她不要往心里去。那一刻,董卿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她和向来不怎么喝酒的父亲,就那样你一杯我一杯,竟把一瓶白酒喝了个精光。从这饱含深情的举动中,不难看出,即便父亲平日里的管教看似严厉,可心底里对女儿的疼爱却是真切而深沉的。而董卿也由此慢慢开始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明白父亲是希望她能通过自身的奋斗,像自己一样改变命运,这份理解,成为了她尝试与那段略显苦涩的过往和解的重要开端。
拼搏事业:自卑化为奋进的动力源泉
倘若说董卿的童年时光充斥着诸多不易,那么成年后的她,更是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工作之上。董卿曾袒露,自己对主持这份工作有着一种别样的痴迷与执着,而这背后的缘由,实则是内心深处那抹自卑感在暗暗推动,让她越发渴望通过在工作上取得亮眼的成绩,来向自己、向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
她的事业发展之路,完完全全是靠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拼出来的。起初,董卿怀揣着成为一名演员的梦想,然而命运却跟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一次陪朋友去考试的机缘巧合下,她意外地被选为浙江电视台的主持人。在杭州的那段日子,生活虽说过得还算安稳舒适,可父亲觉得她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便建议她去上海闯荡一番。董卿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向东方电视台寄去了自己的简历。只是,到了那里之后,她面临的却是出镜机会寥寥无几的状况,多数时候只能在幕后默默积累、沉淀自己。
但董卿并未因此而选择消极等待,她抓住这段相对清闲的时间,去报考了上戏的电视编导专业,平日里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坐在家中,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里,细细研读,不断从书中汲取知识,给自己充电。终于,在 1998 年,凭借《相约星期六》这档节目,董卿开始在上海崭露头角,她那独特的主持风格、优雅的气质以及扎实的专业素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知和喜爱。而当上海卫视成立之时,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放弃这档已然颇具人气、炙手可热的节目,毅然跳槽到新的平台,去迎接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董卿似乎骨子里就有着一股敢于闯荡、热爱挑战的劲头。2002 年,她再次做出令人咋舌的抉择,决然放弃在上海所拥有的一切,独自一人奔赴北京,加入了当时相对冷门的央视西部频道。2004 年的青歌赛,成为了她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她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那段日子里,每天都是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先是紧张的彩排,紧接着就是正式的直播,直播结束后还要马不停蹄地核对考题,常常忙到凌晨 3 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后,她也不敢有丝毫懈怠,还要强打起精神,继续背台词,为下一次的工作做准备。
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近乎严苛的磨炼下,董卿实现了从内到外的彻底蜕变,一步一步地登上了春晚舞台,从最初那个在主持界默默无闻、鲜有人知的小透明,成功逆袭成为众人眼中备受瞩目的央视一姐。回首过往,那份一直深埋在心底的自卑感,竟在不知不觉间化作了她在事业上不断进取、发光发热的秘密动力,时刻鞭策着她,让她始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突破自我,挑战更高的目标。她曾提到,哪怕只是在工作中报错一个选手的成绩,那种自责与懊恼都会瞬间涌上心头,让她当场崩溃落泪,而这背后,其实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卑与不安在悄然作祟,让她容不得自己在工作中出现哪怕一丝一毫的瑕疵。
学会和解:接纳自我,拥抱生活本真
如今的董卿,相较于曾经的自己,已然有了很大的成长与变化,不再是那个单纯靠着拼命努力、死磕到底来证明自己的年轻人了。她依旧保持着那份对工作的敬业与专注,专业能力依旧出众,只是岁月的沉淀让她变得更加柔和、更具智慧了。
在与父母的相处方面,尽管父母年事已高,还是像从前一样,时不时地爱管着她,常常念叨着她起床怎么这么晚呀,怎么不多看看书写写笔记之类的话。但董卿对此不再像过去那般心生厌烦,也不会去反驳父母的唠叨了,而是会面带微笑,轻声回应一句 “对对对”。她深知父母年纪大了,节俭了一辈子,哪怕是拔完牙身体不适,都舍不得花钱打车,每每想到这些,董卿心里就满是对父母的亏欠与心疼,也越发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段时光,觉得自己把太多的精力和最好的笑容都留给了舞台,给予父母的关爱实在是太少了。
而在事业上,董卿也开始尝试着突破自己以往的舒适区,去涉足一些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2015 年从美国回来后,她重新回到央视舞台,担任起《挑战不可能》的评委。以往在舞台上主持节目时,她总是站着传递信息、把控节奏,可在这个节目里,她却坐在评委席上说话了,这种全新的角色体验让她觉得颇为新鲜有趣。只是岁月无情,毕竟年过半百,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一些状况。就在今年 6 月,她因眼睛出现问题登上了热搜,不管是进行白内障手术还是近视手术,这件事都像是一个无声的提醒,告诉她,这么多年来自己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直在高速旋转,是时候该放慢脚步,好好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了。毕竟在镜头之外,她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同样需要被照顾,需要适当休息。这次生病,或许就是生活给予她的一个善意暗示,提醒她不能一直只顾着往前奔跑,也要学会适时地停下来,歇一歇,调整一下状态。
董卿一路走来,每一步都饱含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付出,那种凡事都要做到极致才肯罢休的执着劲儿,既是她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她内心深处自卑感的源头所在。值得庆幸的是,她并没有被这份自卑情绪所打倒、所束缚,而是选择了与自己和解,慢慢地去接纳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绽放着独属于她的光芒。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