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苏超”出圈背后的人文经济学

荔枝新闻 · 3 天前
今年夏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火爆出圈。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影响力持续攀升,以单场最高破6万人上座、每轮平均上百万人抢票、短视频平台累计超百亿次传播,踢出破圈“世界波”。
“苏超”何以出圈?江苏会造梗、比赛接地气、城市软实力强……人们的解读很多,这些解读基本都可归到人文经济学范畴。“苏超”火爆背后,是地域文化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所迸发出的强大能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经济学逻辑。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并非文化与经济的简单叠加,而是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1.jpeg
2025年7月5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六轮比赛中,南京队主场0比0战平苏州队。图为当日,苏州队球员在比赛前向球迷致意。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苏超”正是江苏践行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案例。与以职业俱乐部参赛为主流的传统赛制不同,“苏超”以城市之名组队出征,让江苏13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主队”,把各具特色的区市文化珍珠串成项链,形成城市IP,在绿茵场上发光。现场气氛超级燃、文化特质超有梗、产业联动超链接,“苏超”这个支点,撬动的不仅是足球本身,而是城市的竞合、文化的碰撞、经济的流动。据预测,“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多万元。
随着“苏超”赛事火爆出圈,别的省去江苏调研学习,有人提出“抄作业”,推出更多的类“苏超”赛事。“苏超”的成功,应该学习借鉴,但不能简单照搬。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人文底蕴、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苏超”。要把握好人文经济学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赋能、共同繁荣,踢出自己城市的“人文经济”好球。
发展人文经济,要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苏超”以“欢乐足球”、“草根足球”的定位吸引广大市民参与进来,参赛球员中六成以上来自教师、快递员等平凡岗位。10元左右的票价,更是让足球回归街头巷尾。事实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淄博烧烤等等的火爆,就在于满足了人们对特色文化、新潮体验和情绪价值的需求。在尊重人、满足人、成就人上下功夫,才能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
发展人文经济,要充分彰显文化特色和力量。“苏超”的火爆,重要原因在于激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从“友谊第十四”到“笔画守卫战”,从“楚汉争霸”到“早茶德比”,从“南哥之争”到“太湖之战”……民间造梗,官方接梗,层出不穷的段子,折射出江苏的多元文化生态和强烈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发展,蕴含着经济增长的潜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精品活动,才能以文兴业,把文化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发展人文经济,要在创造经济效益中行稳致远。“苏超”前六轮比赛,仅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5个方面,就带动近380亿元营收。有网友感叹:“苏超”还有“钞能力”。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美好体验买单,发展人文经济也就要全方位、多层次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充分考虑成本、流量、收益等经济要素,扩展消费场景,注重创意营销,探索跨界联动,在人们获得良好消费体验同时,带动当地经济,推动人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人文经济学的奥义,在于形成人文鼎盛与经济繁荣相融共进的发展态势。“苏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鲜活模样和广阔前景;“苏超”又是一粒火种,正催生更多有温度、有故事、有活力的人文经济学实践。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