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丢了面子输了里子,这一次,“不偷不抢”的王菲给张碧晨上了一课

把伤痕当酒窝 · 昨天 20:41
2025年音乐圈最魔幻的撕X事件诞生了——张碧晨和汪苏泷因为《年轮》版权归属闹到收回授权、老死不相往来。
这场撕逼大战最讽刺的是:拼命抢"唯一原唱"名头的张碧晨,最终失去了歌曲演唱权。这场闹剧暴露的不仅是明星团队的版权意识缺失,更撕开了华语乐坛持续二十年的灰色产业链:词曲创作者被资本压榨、歌手为商业利益模糊版权、平台借流量裹挟创作者。

当旺仔小乔在直播间说出"原唱只有张碧晨"时,汪苏泷工作室当天的版权维护堪称教科书式操作。他们不仅晒出音著协登记文件,还公开了2016年与张碧晨签订的"双原唱"补充协议。重点在于条款第4.2条:任何一方若单方面主张独占性权益,授权自动终止。张碧晨团队显然忘了自己签过这样的"自杀条款"。

版权争夺战背后是价值12亿的直播翻唱市场。根据腾讯音乐《2024年音乐生态白皮书》,短视频平台音乐使用纠纷较三年前暴涨370%,《年轮》正是被翻唱次数TOP10的歌曲。汪苏泷选择此时强硬回收版权,实则是为即将启动的元宇宙全息演唱会铺路。这种商业布局的维度,早就超出了张碧晨团队理解的"争个名分"层面。

对比王菲2008年《传奇》侵权案,处理方式差距犹如降维打击。当年李健将版权卖给前东家时,特意在合同里埋了"善意使用条款":若第三方基于艺术传播目的非恶意侵权,赔偿上限不超过实际收益的15%。这种既保护创作者又为作品传播留活路的智慧,在现今急功近利的音乐市场几乎绝迹。更绝的是王菲团队在败诉后,转头就拉着李健合作了《传奇》交响乐版,版权收益直接覆盖了赔偿金。

张碧晨团队犯的致命错误,是没看懂流媒体时代的版权游戏规则。根据Spotify公布的创作者分成机制,歌曲署名权带来的分成差异不到3%,但授权使用带来的衍生收益占比高达47%。执着于原唱title却丢了授权,相当于主动放弃每年近千万的直播、综艺、商演授权费。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的操作,让人怀疑其团队是否还停留在唱片时代的分账思维。

娱乐圈其实早该建立音乐版权沙盒机制。参考日本JASRAC的争议调解模式,当出现版权纠纷时先冻结商业收益,由第三方机构进行180天调解。这既能避免创作者"撕破脸",又能保障作品持续产生价值。当年方文山和周杰伦为《七里香》署名顺序起争执,就是通过类似机制达成"阶梯分成协议":前三年署名权归方文山,后期商业开发收益向周杰伦倾斜。

现在看张碧晨工作室的声明就觉得搞笑。满屏"唯一原唱""无可争议"的强调,在音乐著作权法面前就像小学生吵架。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9条,法律认可的"原唱"只有三种情况:首唱、独家授权演唱、参与创作的表演者。张碧晨的情况显然不符合任何一条,这波法盲式维权反而成了业内笑柄。

汪苏泷的操作够狠但合法。收回授权后立刻在音乐平台更新了歌曲信息,现在《年轮》详情页写着"原唱:汪苏泷/张碧晨"。这种公示行为直接斩断了张碧晨未来二十年的翻唱收益。更绝的是把歌曲采样权开放给AI音乐平台,现在B站上一堆虚拟歌姬翻唱版,张碧晨团队连起诉对象都找不到。

这事最值得深思的是顶流艺人的版权教育缺失。某卫视音乐总监透露,85%的歌手签合同时根本不看授权条款,全权交给法务处理。这种傲慢态度遇上汪苏泷这种从网络歌手摸爬滚打出来的版权老手,被吊打简直是必然。建议中音协赶紧开个明星版权速成班,别让内娱再出现这种自爆式维权的迷惑操作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