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画面让人久久难以忘记。
江苏扬州,一场激烈的风波让很多本地人感到愤怒又心疼。2024年5月,某校内发生的一件事迅速引发关注,一名九年级女生疑似遭到同学围殴。她的父亲悲痛地说,女儿“被打后不堪压力,选择极端方式。”女孩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了那个夜晚。
初夏的学校本应欢声笑语,可那天傍晚却异常安静。女生的父亲在采访中透露,事情起因并非偶发——他早已察觉到女儿被人孤立、网络上还频繁出现侮辱性留言。他甚至给过班主任反映这些情况,可换来的只有一句:“多和同学沟通。”
接下来发生的让人痛心。那天放学后,有多名同学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时候围住了她,把她推搡倒地。而周围竟有人举着手机拍视频,还有人嬉笑叫嚣。这不是单纯的校园打闹,更像是小圈子的“权力游戏”——受害者被逼无路,旁观者成了帮凶。一段带有谩骂、挑衅的视频流传到了社交平台。
最刺眼的,是面对镜头里那句“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上学”。这一句话,如钉子一般扎进许多人心头。
悲剧发生后,家人赶往医院,却为时已晚。女孩没有等到道歉,只留下一封字条和未读完的课本。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情绪崩溃,“女儿一直很乖,从没惹过事。她只不过成绩稍微落后、人比较内向而已。”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学校的回应很快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则书面声明写着“校园安全无死角”“已经及时介入”,但细看实际处置,不少家长声音变得愤怒。更多细节被曝光,网友舆论分为两派:部分人质疑学校刻意回避问题,不敢动“施暴者”;也有人说,这样群体欺负的事情,并非学校才有,家长和孩子本身也有责任。
网上甚至流传所谓“内部消息”,据说涉事女生是因为拒绝同学的要求,才被“孤立、围攻”。但无论怎样,视频里的画面都很难让人原谅那些动手甚至冷眼旁观的学生。不光是失控的情绪,更是缺乏基本的善良和同理心。
这次事件,让人重新审视校园中的人际关系。有网友指出:之所以群体欺凌会愈演愈烈,是因为学校对“老好人”式的调解方式习以为常,把严重暴力问题轻描淡写。当问题真正爆发出来,往往付出的代价变得不可挽回。
有家长现身说法,说自己曾多次向学校反映班里霸凌情况,每次都被劝走,说什么“孩子之间小摩擦,很正常”。但悲剧一次次重演,大家才发现:那些被忽视的求助,其实是尖锐的警报。受伤的不只是孩子本身,还有一整个家庭。
围观对自身也构成道德压力和心理影响。有目击者称,刚开始有几位学生试图劝阻,但因为害怕被“孤立”选择了沉默。校园里,“不合群”往往让人惧怕,明知不对却没人敢出声。这种氛围,比单一施暴更可怕,因为整个集体都变成了冷漠的见证者。
调查发现,被欺凌的孩子性格更敏感、依赖老师帮助,但长期得不到支持后,自我认知会极度下滑。心理专业人士直言,校方“回避”不等于消失,只会把问题摁进水下。当伤害变成常态,后来者会觉得无所谓——家校双方互相推诿,而孩子越来越脆弱。
这类现象近年来并不罕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数据显示,每10个中学生中就有3~4个有过校园欺凌经历,并非个例。一些学校为了“荣誉和升学率”选择沉默,即便建了很多“举报箱”,但收效甚微。老师也苦恼,不敢太严厉处理学生,怕激化矛盾或者受到家长投诉。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没人敢碰最棘手的问题。
网络舆论推动下,这起案件很快引来教育部门、警方介入。有律师表示,根据法律新规,那些主动施暴的涉事学生和怂恿拍摄视频的人,都不可能轻易逃脱责任。顶格来看,可以移交相关机构专门管教,监督其心理矫正。媒体也强烈建议,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务必严格落实,不管身份如何,一旦出现伤害,就要有明确措施和约束。
这并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更折射出环境塑造了行为习惯。在许多中学里,班级气氛、老师态度决定了弱势同学能否被公平对待。而网络社交让伤害随时加剧,也让受害者孤立无援。许多受伤害孩子其实只想过得“普通一点”,希望可以得到一个平等、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样低微的诉求都无法保证,是整个社会该警觉的时候了。
悲剧发生后,人们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刷出女孩生前生活照,讨论如何才不会让类似事情再出现。但这些“事后关怀”背后,却是沉甸甸的现实——学校不能一遇见麻烦就忙着公关,而是真正改变管理机制。信息平台建议增设专业心理疏导、完善监控以及建立第三方举报反馈途径。有网友甚至说,“如果当时有人及时伸出手,也许结局能完全不同。”
校园欺凌从来不是哪一种人的错,而是长期忽视、纵容造成了今天无法挽回的结果。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家庭教育缺位、学校只顾成绩、社会氛围又不支持弱者时,每个人都有责任反思。如果机制不变,只靠几次热点跟进,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最让人意难平的,是这个女孩曾写下的一句话:“我没有错。”但在那一刻,她已经无力自证清白。
这个社会本应该给每个人写自己的机会,每一个声音都应被尊重。不只是教育系统,每一位参与者都值得问自己:如果身边再次发生类似事情,你会怎么做?
这一事件让我更加确信,冷漠比冲突更可怕。在校园里,小圈子的壁垒与集体偏见往往比一次伤害更难解决。当所有人都低头避让,“最柔弱”的那个人最终只能默默离开。
外表光鲜亮丽的现代校园,其实还有诸多看不见的压力角落。当一个个年轻生命在成长路上遭遇打击时,我们不能指望制度自己变好,更需要人们每一次的主动作为。
这种失衡不是个案。在一个缺乏真实交流和支持体系的环境下,再多成绩或荣誉都不能掩盖真正隐患。每一次忽略,都会加深裂痕。而那些无法说出口的痛苦,终将以最沉重的方式提醒所有人:安全感与归属感,比任何分数和形象更重要。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