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刷到恩施的现场图,心里咯噔一下。
黑裙、齐整的发际线、聚光灯直怼脸,镜头不算友好。
四十五岁,抬头时额头有沟,肤色发黄,整张脸松了点,跟工作室发的精修柔光版差了好几档。
评论区炸开锅:粉丝说她还是优雅;有人回怼:修过头了吧;还有人丢下一句:胶原蛋白走了。
看着熟悉,又像重新开始了一轮旧话题。
简单复盘一下。
地点在湖北恩施,时间在前段日子。
人还没出活动大厅,图已经在各个平台兜了个圈。
速度快到离谱,角度还不挑人。
最真实的往往最不讲情面,这回也一样。
很多人把修图和生图摆在一块对照,像验钞一样盯着细节。
有人说:终于看到真人样子。
也有人叹气:明星也躲不过时间。
更多人纯看热闹,点个赞就走。
当事方有没有回应,这会儿没看到确切回复。
主办方也没给出统一说法,相关说明暂时还没有相关信息。
倒是外界讨论跑得很快,绕到更大的议题上。
有人提欧盟的新动向,说修过的图片要标注,不标可能挨罚。
这类说法在网友之间传得热闹,具体罚到什么程度、怎样认定,公开细则还没摆在眼前。
听上去离我们远,其实离每个手机相册很近。
(04)
评论区像个角斗场。
有人直接丢下狠话:不忍直视。
有人护犊子:姐姐这样就挺好。
也有人摆事实:你看工作室的光、妆、滤镜,现实哪有那么平整。
还有个中年网友的留言挺扎心:我妈天天说活得自在最重要,护肤瓶罐一个也没少买。
说到底,大家都在和镜子对话,只是镜头先帮我们放大了焦虑。
市场嗅觉一向灵敏。
已经有品牌把真实中年女性放到广告里,反馈看着还行。
消费者变了,过度磨皮一眼假,反而让人退避三舍。
真实的脸,有点瑕疵、有点松弛,反倒让人放松。
广告不再是神坛,像是邻座大姐的分享,这股风格让很多人觉得好接受。
高圆圆的处境就更复杂了:商业合约希望她永远亮眼,观众又盼她做回自己。
两头用力,哪头都难。
这事表面在说审美,底层跑的是一条产业链。
前端是审美模板,流量和算法把某种脸推到顶;中段是修图工具和宣发节奏;后端是评论场的围观和二次发酵。
按这个路径,任何人走到台前都可能被同一套尺子丈量。
修得再狠,现场灯一开,现实会把滤镜撕回去。
长期看,把真实标出来、把过度美化标出来,反倒能降低对个体的道德绑架。
这回也像一面镜子,照见几种心思。
有人羡慕明星的资源,却拿老去当靶子;有人打着维护的旗号,实则更在意面子工程;还有人把这当社会课堂:审美该不该只盯年轻这一个维度。
别忘了,照片只是照片,人终究要按时间过日子。
市场的风会变,今天喜欢自然,明天也许又会回到华丽,但有一个点挺稳:过度伪装正在失去说服力。
写到这儿,留几个问号给你。
你愿意在广告里看到有皱纹、有表情纹的脸吗?
你能接受喜欢的明星在镜头下就长这样吗?
标注修图这件事,要不要进商家和平台的必做清单?
评论区欢迎聊聊,别急着下定论,把自己照一照,也许就能理解那张灯下的脸。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