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午,中俄蒙第七次会晤中,三方同意把中俄蒙经济走廊规划延长到2031年;同意建设从俄罗斯经蒙古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
同一时段,俄气掌门人米勒在记者面前把最关键的一块拼图按上去——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签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规划每年经蒙古向中国输送多达500亿立方米,期限拉满30年。
这可不是看看再说的空话,而是把口号钉进了文本。更敏感的一句也公开了:对华气价将低于俄气此前对欧洲客户的收费。
另一边,成套扩容包也同步推进:中俄东线西伯利亚力量年输量由380亿立方米升到440亿立方米,远东管道从100亿立方米提到120亿立方米,属于现有管网加仓的务实路径。
至此,普京此访的用意不难读:
第一,和中国把能源与结算体系再拧紧一点;
第二,把蒙古这条通道真正做成三边工程;
第三,借多边场合把经贸、科技、人文等合作文件一口气签出来。
媒体统计的口径很直接,中俄会谈期间共签署二十多份合作文件与协议,克里姆林宫对外通报称签署项数达22项——从能源到航天、从人工智能到农业、从检验检疫到教育媒体,像把一个篮子装满再扎紧袋口。
甚至连人员往来也顺带加了速:中方对俄罗斯公民入境免签、试行一年、单次停留不超过30天,这等于往经贸人流上再添一把火。
一句话概括这一幕:舞台搭在北京,画面切到天津上合场合与九三阅兵会场,文本落在能源与多领域协议上。
普京把想要的变成落笔的,满载而归这四个字,有了实打实的支撑点。
把镜头倒回去,先把大气候说透。
俄乌冲突延宕,西方制裁从金融到能源一路加码:美国在年初把两家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和183艘油轮装进制裁清单,同时推动把被冻结资产的收益拿去援助乌克兰;
欧盟也在新一轮制裁里持续加压能源项。
到今年夏季,美国又把次级关税这张牌摆上台面——不只盯卖家,还要对俄罗斯石油买家动手,印度、巴西等都被点了名。
问题是,关税这把刀并不长,副作用先在买家国内产业端显形;更何况美俄双边贸易早就缩水到不到40亿美元的量级,想靠关税在宏观上改写俄罗斯决策,难度不低。
在欧洲这边,政治目标明确——要在2027年底前把现有框架下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彻底清零。
为防出现绕道输入,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提出强化追溯:
进口商需要提供足够证据证明不是俄气,经欧俄、欧白边界互联点或经土耳其与保加利亚的斯特兰贾2号/马尔科奇拉尔互联点进入的气,先推定为来自俄罗斯,除非你拿出铁证推翻。
但天然气这种东西,中途经常混源,检验分子籍贯又没办法;合同还普遍属于商业机密,追溯机制在技术上就先天吃力。
即便如此,数据仍然老老实实地显示:去年欧盟通过上述线路进口了约19亿立方米;俄气在欧盟需求里的占比虽已从战前的40%降到如今的约19%,却并非瞬间归零。
在这种外部堵、内部难的语境里,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逻辑几乎只有一个方向——把市场重心向东搬。
于是,西伯利亚力量-2被重新按上快进键,而且走到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这一层级;
路径选择锁定经蒙古,既缩短里程、降低建设难度,又把过境国的利益与安全绑定进项目里,形成三边的互利合作。
与此同时,已在运行的两条管道同步扩容,把“增量”与“存量”打通成一张供给曲线,尽可能把风险摊薄到更长的时间跨度里。
站在中国的能源安全角度看,管道气的长协是底盘,液化气是灵活仓,国内产能与可再生是调峰器。
把这几副牌搭着用,面对全球供应波动时就不容易失速。
分析人士也点明了一层:这桩被称为能源地缘政治转折点的合作,中国不再关系西方的看法。
更关键的是,市场规律会把真正需要的合作推到台前。
中俄蒙三边把蒙古入华敲定在文本里,等于把俄罗斯的东向出口掰开揉碎装进了实际工程。
总的来说,普京这趟访华,确实带走了想要的东西:管道框架、增供协议、多领域合作、政治声明,全装在外交行李箱里。
对俄罗斯来说,这是从被动应对制裁到主动重组市场的一次转身。
欧洲的门渐渐关上,东方的大门却越开越大。从纸上备忘录到实地破土,再到未来几十年的稳定输气,这条路径已经清晰。
只是最终的成色,还要看价格和施工能否如期落地。
<hr>参考信源:
中俄蒙签天然气大单,“中国不在乎西方怎么想” 观察者网 2025-09-03
“中俄蒙签了!每年对华输送多达500亿立方米天然气” 观察者网 2025-09-02
欧盟想堵死俄所有输欧天然气管道,但面临巨大技术挑战 环球网 2025-09-03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