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生日那天,刘亦菲的微博只收到唐嫣一条“茜茜公主”的留言,评论区安静得像凌晨三点的便利店。
去年《玫瑰的故事》热播,半个剧组排队送祝福,今年却集体沉默,落差大得连路人都能听见回声。
娱乐圈的生日从来不止蛋糕和蜡烛,更像一场实时更新的“朋友圈人脉表”。
唐嫣的祝福被顶到热搜,是因为大家发现:原来仙剑过去快二十年,还有人把“赵灵儿”当真朋友。
反观朱珠,去年被拍到一起逛街挑包,今年连句“生日快乐”都没打,网友直接脑补出一场塑料姐妹花大戏。
其实哪有什么深仇大恨,成年人的疏远往往从“懒得营业”开始。
更尴尬的是国籍争议。
金鹰奖被刷掉那次,团队没第一时间回应,等舆论发酵才甩出“童年改籍”的解释,晚了。
白玉兰提名没拿奖,又被拍到颁奖当天人在北京,网友一句“输不起”直接钉在耻辱柱。
不是观众苛刻,是顶级女演员的容错率本来就低,一次沉默,二次缺席,滤镜就碎成渣。
但说刘亦菲“过气”又太草率。
迪士尼《花木兰》全球5亿美元票房,是她留在好莱坞的通行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身份,比任何热搜都硬。
只是国内观众更现实:你拿国际资源,就得接受本土放大镜。
就像同事吐槽的:“她像那种考试总拿附加分的学霸,主科却偶尔失手。
”
最微妙的是身材话题。
路透图里她穿宽松衬衫,被说“仙气全无”,可转头广告大片一出,锁骨能养鱼。
女明星的身体永远在被审判,胖三斤是堕落,瘦五斤是焦虑,只有刘亦菲自己知道,38岁维持状态要付出多少凌晨四点的健身房。
生日冷清未必是坏事。
至少证明她没花钱买热搜,没强拉半个娱乐圈演戏。
唐嫣那句“永远与爱相伴”像提醒:留到最后的朋友,比红毯上的闪光灯值钱。
至于转型,急不得,《去有风的地方》里她素颜种田,豆瓣短评前排全是“终于不像仙女像活人”。
慢慢来,观众对真东西的嗅觉,比想象中灵敏。
最后想起个细节:去年生日直播,她徒手掰开榴莲请工作人员吃,笑到眼角炸出褶子。
那一刻没人记得国籍、奖项、身材,只记得她说了句“榴莲好臭但好甜啊”。
或许下次作品出来,大家也会发现:原来她一直没变,只是观众需要点时间,重新认出那个会徒手掰榴莲的姑娘。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