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省人大代表刘涛:让仲裁与人才成为营商环境的“硬支撑”

金羊网 · 前天 11:37
9月9日上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专场)在广州举行。会上,省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刘涛指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两大支撑:一是高效中立的纠纷解决机制,这是市场运行的“稳定器”。二是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这是跨境合作的“连接器”。他建议,让仲裁与人才协同发力,成为营商环境的“硬支撑”,大力引进和培育涉外法律服务人才。
大力培育和引进涉外法律服务人才
刘涛指出,当前广东跨境贸易、海外投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商业规则差异显著。涉外法律的人才是架起跨境合作的桥梁,帮企业打通国际市场的“任督二脉”。
虽然广东已初步构建培育体系,但人才队伍仍存在“三不匹配”:
一是数量与需求不匹配。如2025年广东律师总数突破9万人,但涉外律师仅3000余人,入选司法部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的仅百余人。随着跨境电商、海外投资的爆发式增长,企业对“能谈判、会仲裁、善执行”的全链条法律服务需求激增,人才缺口持续扩大。
二是结构与产业不匹配。从事传统业务的人才相对充足,但能够服务产业向“新”向“高”的人才不多。
三是能力与标准不匹配。部分人才“懂法律但不懂国际商情”“会外语但不精法律实务”,在处理多法域案件时,对不同国家的司法习惯、商业文化把握不足,难以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对此,刘涛建议以人才“引育用留”构建竞争力。具体而言,引进“顶尖级”人才,针对国际商事仲裁、跨境投资等领域,制定“一人一策”引进方案;支持广仲、深国仲聘请国际知名仲裁员担任顾问,参与规则制定和重大案件咨询;培养“实战型”人才,扩大高校与仲裁机构、涉外律所的合作,建立“仲裁案件实习基地”;优化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全周期”保障,如建立分级奖励制度、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建立人才动态评估机制等。
充分给予仲裁机构自主权
刘涛指出,仲裁作为专业的纠纷解决方式,既能以中立立场快速定分止争,又能以保密性和民间性让市场交易平和地回归顺畅,发挥着与司法诉讼截然不同的独特作用。
近年来,广东仲裁机构发展已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涉外商事仲裁案件数量显著增长。但仍面临区域竞争的压力、规则衔接的难点、市场认知的局限等困境。
对此,刘涛建议,充分给予仲裁机构自主权,建议复制推广深国仲成功经验,明确仲裁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在人事管理、薪酬体系、规则制定等方面减少行政干预,让专业机构真正按专业规律办事。
此外,鼓励引导广东企业在涉外商业和投资行为中约定广东仲裁机构,对在跨境合同中约定本地仲裁的企业,在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补贴等政策中给予倾斜。
刘涛还指出,建议深化粤港澳规则衔,依托大湾区仲裁员名册,建立三地仲裁裁决“相互认可”的绿色通道;推广深国仲“香港作为默认仲裁地”的实践,让境外当事人更易接受广东仲裁作为纠纷解决选择。扩大广东仲裁国际“朋友圈”,支持深国仲、广仲与国际商会仲裁院(ICC)、迪拜国际仲裁中心(DIAC)等机构深化合作,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立联络点,让广东仲裁品牌走进更多新兴市场。
文 | 记者 柳卓楠 张小悦 侯梦菲
编辑:陈诗洁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