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华为芯片“内鬼”团灭 ! 14人被判 最高六年 涉及3亿技术机密

执着的菠萝3z · 7 小时前
“6年+300万”,这价码够买深圳湾一套房,可张某偏偏拿去换囚服。
1.png

华为Wi-Fi芯片被14个老同事打包偷走那事儿,判了,朋友圈刷屏,但多数人只看了个热闹。
2.png

真相比判决书扎心。
3.png

张某离职前是海思某产品线二把手,工牌还在兜里,人已经飞到上海拉群招人。
4.png

尊湃通讯的办公室就租在华为上海研究所三公里外,午休散步都能路过。
第一批被挖走的员工里,有人把测试数据截屏后存进微信收藏夹,有人把版图文件改名“宝宝周岁照”用网盘传,最离谱的是个射频工程师,把核心算法抄在星巴克餐巾纸上拍照发群——他们管这叫“知识复用”。
技术鉴定专家后来对着40多项被盗技术清单直挠头:Wi-Fi6的OFDMA调度策略、射频前端的噪声消除电路、低功耗唤醒协议……全是华为2018-2021年集中攻关的硬骨头。
有项“动态频率选择”技术,当初为了通过欧洲CE认证,测试团队在德国小镇租了三个月民房,每天对着频谱仪调参数,结果现在成了尊湃PPT里的“自研突破”。
最魔幻的是庭审现场。
张某辩护律师试图用“技术趋同”洗地,被检察官甩出段聊天记录:尊湃某工程师问“华为这个寄存器配置值为啥是0x3F”,张某秒回“照抄别改,他们调了上千次”。
法官听完揉了揉太阳穴,这要是算独立研发,那复印机该得诺贝尔奖。
类似戏码早有过预演。2015年李一男把华为还没发布的4G基站功耗数据透露给券商,被判时业内还唏嘘“天才陨落”;2018年李洪元被羁押251天,虽然最后无罪释放,但那段“华为前员工”的标签至今粘在他LinkedIn资料上。
这些名字像年轮,刻着华为每次技术跃迁时的阵痛。
现在回头看,张某们栽得并不冤。
华为2022年光在保密体系上就砸了8.7亿,从门禁虹膜识别到AI异常行为监控,连打印室都装了水印溯源。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员工吐槽:“防泄密系统能拦住U盘,拦不住人脑子。
”确实,那个把算法写餐巾纸上的工程师,离职前半年就开始每天背三行代码——像小学生默写课文。
案子判完第三天,华为内部论坛多了个热帖:《离职交接时,我把笔记本泡进了鱼缸》。
发帖人说看见判决书当晚,连夜把家里所有电子设备格式化了,“不是心虚,是后怕”。
评论区最高赞回复只有八个字:“技术人的体面,别拿去换镣铐。

这话值得所有跳槽的技术人抄三遍。
行业里混,谁不是背着竞业协议签的offer?
但真别把NDA当废纸。
张某们偷走的不仅是代码,是华为2019年冬天实验室里通宵的泡面味,是测试工程师为个0.1dB的灵敏度差距吵到红眼的凌晨三点。
这些没法量刑,但让真正干活的人寒心。
现在尊湃官网已经打不开,天眼查显示经营异常。
有前员工在脉脉上问“仲裁工资还能拿到吗”,下面一排“呵呵”。
更黑色幽默的是,张某判决书公开的当天,某招聘平台突然多了个“芯片企业保密官”职位,月薪开到6万——你看,市场永远比法院先学会教训。
说到底,技术圈没有“窃书不算偷”的童话。
那些以为换个城市、改个文件名就能洗白的人,忘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更忘了法官也逛知乎。
下次再有人忽悠“带资源跳槽”,建议先搜搜“侵犯商业秘密罪量刑标准”,比猎头的话术清醒多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