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两个字,刘亦菲听见就皱眉。
她更怕别人只记住脸,忘了她泡冰水十小时拍水下戏时牙齿打颤的声音。
拍《花木兰》前,武指让她先练三个月马步。
她真去练,每天五点起床,大腿内侧磨出血,贴两层胶布继续。
导演喊cut,她第一句话不是“疼”,是“再来一条”。
剧组人说她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其实她只是怕对不起自己:既然接了,就得让木兰的呼吸声都真实。
亲密戏更尴尬。
她提前把剧本递给对手演员,像发考卷:哪句台词、哪个动作、手放哪儿,全写清楚。
拍之前俩人站角落对词,像背乘法口诀,背到面无表情,正式开拍反而自然。
她说,这不是害羞,是尊重——尊重角色,也尊重对面那个可能同样紧张的人。
有人问她,演员会不会真哭真笑?
她翻白眼:当然会,心跳加速、脸红、起鸡皮疙瘩,全是生理反应,躲不掉。
关键在“收”——眼泪到眼眶,停两秒,镜头够用了,就憋回去。
她管这叫“水龙头艺术”,拧开是本事,拧紧更是。
红毯上她穿高定礼服,转身就去给山区小学拍公益短片。
孩子们喊她“神仙姐姐”,她蹲下来纠正:姐姐只是化了妆,卸了和你们一样。
拍完她把剧组剩下的盒饭打包,开车两小时送到流浪动物救助站。
工作人员发朋友圈:她连一次性筷子都折成两截,怕戳到狗嘴。
时尚圈爱她的东方脸,LV、天梭排着队递合同。
她把第一笔代言费买了棵树,种在横店片场门口,挂牌“演员休息区”。
现在那棵树比人高,群演收工爱靠着刷手机,说比房车里凉快。
下一步?
她想演反派,最好是那种笑着捅刀子的女杀手。
理由简单:没试过。
就像当年没人相信娇滴滴的赵灵儿能骑马射箭,她偏要证明,标签就是用来撕的。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