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tr][td]前日晚上看到了一位常年收集数据的老哥发表的帖子
“https://www.tsdm39.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51683&extra=page%3D1”
作为一个从U盘到移动硬盘再到NAS一路折腾下来的老仓鼠,于是也想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些年收集数据所使用的存储介质以及踩的一些坑,供各位有相关需求的坛友进行参考和探讨。
——————正文分界线——————
1. U盘
最早的时候家里给买了一个4G小金士顿U盘(协议还是USB2.0的),从此便开始了收集资源的不归路,那时候收集的还只是一些音乐(甚至不是无损,因为只有4G),到后面各种品牌的U盘都陆陆续续买了不少,直到这时才觉得自己应该需要进一步寻求更大容量的存储介质 (中间还有个小插曲,有一次洗衣服的时候忘了掏口袋,刚好口袋里有一块存着番组的U盘,结果跟着被洗衣机泡了有一天,晾衣服的时候才发现,给我吓得又是吹风机又是太阳晒折腾了两天惴惴不安的插上电脑直到确认数据完好才放下心来) ,其中一部分还过得去的U盘被本人用来copy下载的Jpop和动漫歌曲到自己的汽车CD上播放作为车载U盘使用。
总结:U盘适合数据不多并且需要时常打开拷贝读取的坛友使用(如在外摄影、汽车车载U盘等)
避坑:华强北假货、扩容盘大量以超低价格存在于市面上,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贪便宜
2. 移动硬盘(自己找固态硬盘搭配2.5寸、NVME硬盘盒组装)
两块移动硬盘,至今在用,只不过目前用在照片冷备份上,也做好了多点备份
大约在六年前就开始从U盘转向到移动硬盘,手上目前还在用的两块移动硬盘均是自己组装的,第一块(右侧)采用的是2.5寸SATA硬盘盒配某不知名品牌2.5寸512G MLC SSD( 东芝MLC颗粒+256M南亚外置DRAM缓存方案);第二块(左侧)采用的是NVME硬盘盒配浦科特M9PEGN 512G( 同样是东芝颗粒配南亚缓存,不过是TLC),这两块固态硬盘在市面上都 已经买不到(最唏嘘的还是浦科特,建兴旗下曾经以高水平用料著称)。可能有人好奇为什么不用机械硬盘而要花大价钱去购买这两个昂贵的固态硬盘(两块盘当年到手都是1块/G以上的),重点来了,个人当年就在移动机械硬盘上阴沟翻船了 ;首先提醒目前市面上的移动机械硬盘 用料鱼龙混杂,和机械硬盘相关的坑如果展开说的话开5篇帖子都说不完,在此不过多赘述,只需要知道移动机械硬盘市场及其的良莠不齐,就算是WD/SG自家出品的质量也称不上多好(重点避坑 WD元素系列);倘若真要买,务必选择大品牌和靠谱渠道,并且只推荐做数据冷备份,不要长时间通电。当年大价钱买了一块戴尔的2.5寸 1TB的移动机械硬盘,把自己之前那些U盘里收集的各种资源和照片(约200G)全部整合拷贝塞了进去,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半年,直到一次给电脑主机搬家的时候,移动硬盘脱手下来 重摔在了地上。当时以为没多大事,结果等安顿好电脑以后再插上去就读不出来了。目测是把硬盘的磁头摔坏了,有了这次教训此后才花的大价钱买高价固态硬盘作为盘芯组装移动SSD以及计划筹备NAS。
总结:移动硬盘适合较大数据的冷备份需求
避坑:目前市面上机械移动硬盘用料杂乱,并且1T及以上的机械移动硬盘盘体均为SMR(叠瓦)设计,不适合需要频繁擦写的场景,移动机械硬盘使用保存一定要注意防摔防震;需要自组移动SSD请注意盘芯质量,买盘前最好多渠道搜索了解一下该产品的用户口碑,重要数据尽量避开各类QLC颗粒固态硬盘(具有长时间不通电数据完整性难以保证和无法数据恢复的特点)
3.机械硬盘与NAS
重头戏来了,既然机械硬盘怕摔怕振的缺点躲不掉,而在后续由于追番数量的增多,当时现有的两块移动硬盘已经难以满足数据扩容需要,使用T级别大容量存储方案避不开机械硬盘(企业级磁带不在讨论范围),就只能给机械硬盘营造一个安全环境。经过将近四年的积攒和折腾目前手上有了两台NAS,全部为5盘位(3块3.5寸机械硬盘+2块2.5寸SSD),
两台NAS与旁边摆着的UPS,目前已平稳运行4年时间
NAS使用情况,一台负责影音一台负责下载,两台NAS均预留了盘位没有插满方便日后扩容
(本来想着打算双11弄几块8T企业级机械硬盘(计划是HC320),谁能想到近俩月的行情能这么离谱,,直接奔着将近200/T去了,只能作罢,继续当一个等等党吧)
决定机械硬盘使用寿命最重要的几个决定性因素: 供电纹波、使用温度、抗振。第一个相信玩过DIY PC的一定都听说过一句话—— 纹波不稳炸四方,机械硬盘也是如此, 尤其还要预防意外断电( 曾经有NAS不配置UPS结果一次意外停电8块硬盘全部损坏无法读取的案例),因此必要的外部UPS配置算是NAS刚需。温度方面在使用过程中盘体温度不要高于 45度。抗振则是需要有一个 牢固、结实的固定并且不容易产生共振,如果对上次矿潮有一定了解的坛友应该知道chia矿老板对于机械硬盘基本上是 随意摆放,没有任何螺丝支架固定,甚至直接在硬盘包装箱内就与矿机连接;并且部分定位于传统家用PC系列的硬盘(如 WD蓝盘、希捷酷鱼等)存在 阉割RV传感器的情况,本身并不适合组成多盘系统,在这样恶劣的使用环境下注定了难以保持长期稳定性( 正因为如此二手盘存在使用环境未知等风险)。
NAS就不过多介绍了,一块负责搭建各种服务(影音解码、番剧刮削)另一块单盘的目前负责挂机下载,后续准备通过docker方式搭建NAS歌库,由于已刮削好的番剧资源相当重要,于是便采用了牺牲容量的 Raid1阵列,同时也做了异地备份,通过牺牲容量换取安全冗余。由于个人不存原盘,4T阵列空间目前用了只有2.5T,基本上都是各种压制好的番剧及配套刮削下来的NFO信息和下载好的歌曲,歌曲只是暂时存放,等着买硬盘的时候迁移过去搭建属于自己的歌库,目前手机上听歌还是在用poweramp本地播放器进行播放。
总结:单T价格虽有所涨价但仍然是T级数据规模存储首选,数据无价,尤其是一些难以寻觅的资源和属于自己的珍贵记忆,为数据安全多留一个心眼永远比出事后昂贵的数据恢复(据我了解不少于2k)值得
避坑:擦亮眼睛注意辨别SMR硬盘,小白不建议入二手机械硬盘,这个市场水深到就算是各种垃圾佬老鸟都很难不会在这条阴沟里翻船,你能想到的所有坑法都只是冰山一角,买盘一定要多渠道了解(盘体型号、店家口碑),关于盘体的信息源必须精确到型号,一字之差可能就是云泥之别。
随想到此结束,以上都是个人在数据存储上的一些了解和心得,前后时间跨度10+年,可能有一部分已经跟不上最新的变化,有不同看法的欢迎在楼下提出。大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宝贵的数据和珍贵的记忆,也正因此还是要再一次强调数据无价,选购硬盘及其周边产品要多想多渠道去了解,预算充足尽力多点备份、容灾保障,对自己的数据负责才是正道。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