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衰退的豆知识

发表于:2025-9-23 14:32:42 41
[table][tr][td]我觉得很棒啊/w\ 很有趣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9)

春天情书 楼主
[table][tr][td]
什么意思,继续跑题。。。。。。。。。
2025-9-23 14:42:11 回复
春天情书 楼主
[table][tr][td]
跟原作气场微妙的很合的感觉XD
2025-9-23 15:00:18 回复
[table][tr][td]
我要写生物篇,乃是后辈还要欺负前辈不成。。。。。
2025-9-23 15:06:34 回复
[table][tr][td]先来只鸟,恐鸟上场了
妖精打猎P75好孩子的点心~~~(内附纸雕),第四期鸟类篇
恐鸟
图,又名大笨鸟的愤怒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 ... UUOmIN8WSiQfb0YCQAQ

介绍
恐鸟被认为在约16世纪左右绝种,虽然有一些报告推测在新西兰某些偏僻的角落直到18世纪甚至19世纪仍然有恐鸟生存。
虽然一些人认为恐鸟的数量在人类到达前便已经开始减少,不过恐鸟的绝种目前主要还是认为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亚祖先的猎捕和开垦森林有关。在人类抵达之前,恐鸟的主要猎食者是哈斯特鹰(Harpagornis moorei),世界最大的老鹰之一,现在也绝种了。奇异鸟一度被认为是最接近恐鸟的近缘种,不过在经过DNA的比较后,发现其实恐鸟与澳大利亚的鸸鹋与食火鸡比较接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90%E9%B3%A5
因为灭掉了太多人种(杀掉了太多人类),和灭绝了极多的动物,所以人类才衰退了吗?对了,鹰类介绍的时候我会介绍几个酷酷的猛禽。
2025-9-23 15:17:15 回复
[table][tr][td]
我不敢欺负前辈~
2025-9-23 15:29:32 回复
春天情书 楼主
[table][tr][td]


某前辈表示无所谓,只是一直跑题下去的话到底是那的豆知识。。。。。。
至少按照混乱的页数进行下去,然后等妖精被狩猎时再继续跑题。。。。。。

已经远离妖精捕猎只为雕兄的鹰隼类豆知识
就让某前辈被鹰叼到LOLI的国度去吧,LOLI的足。。。。。。。。。。。。。。。。。。

新西兰鹬哪里像哈斯特鹰了
鹬鸵(Kiwi),又译为几维鸟、奇异鸟、奇威鸟,泛指几维科(Apterygidae)下的鸟,几维属(Apteryx)是几维科唯一的属,是新西兰的特产,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几维鸟”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
在古老的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上,因为没有走兽和蛇,鸟类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丰富,飞翔能力逐渐退化。这里分布著很多本地特有的鸟类,而且,不少是无翼鸟,因此,新西兰有无翼鸟故乡的称号,但大多无翼鸟在近几百年人类登陆后灭绝了,仅恐鸟就有15种灭绝。鹬鸵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无翼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7%B8%E9%B4%95
猛禽,鹰隼类,天空的王者
我们的父亲是天空之神安努
我们的母亲是x Yohl Ik"nal(来源于探秘千年玛雅古墓 或埋葬著名女王)
我们是鹰(英)国人,原来x国是鸟人啊(让你们血腥扩张)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6%96%AF%E7%89%B9%E9%B7%B9
哈斯特鹰(学名:Harpagornis moorei)是一种体型巨大的老鹰,目前已经在地球上绝迹,它们曾经生活在新西兰的南岛,也称为Harpagornis Eagle。毛利人称它们为Pouakai与Hokioi(或hakawai),Hokioi这个经常被引用的名称则是与虚幻的鸟类新西兰鹬有关连-特别是它们已经绝种,栖息在南岛的亚种[1]。哈斯特鹰也是地球上曾经出现过最大的鹰科动物。

雄性的哈斯特鹰重9至10公斤,而雌性的哈斯特鹰则重达10至15公斤。它们的翼展最长约2.6至3米,以重量来说是相对较短的,最大的金雕及虎头海雕的翼展可能与哈斯特鹰相当,不过这有助于它们在新西兰的密集树林中猎食。有时哈斯特鹰被描述成进化成不具飞行能力的鸟类,但是这是不正确的。倒不如说,哈斯特鹰代表着鸟类从古代滑翔飞行的模式朝向较高翼负载与可操纵性的演化的起始。因为拥有强壮的足部,翅膀上也有结实的肌肉,所以哈斯特鹰即使有着庞大的体重,它们在地面上,也可以借由一个跳跃就起飞。

虎头海雕(学名:Haliaeetus pelagicus)[2]是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是现时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约6.8公斤。
虎头海雕在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沿岸、黑龙江、库页岛北部及俄罗斯尚塔尔群岛(Shantar Islands)一带进行繁殖。大部分虎头海雕在冬季来临时都会往南迁至日本千岛群岛和北海道越冬。这说明了虎头海雕比白尾海雕更不具流浪性,分布的范围亦不及白尾海雕广泛。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河北等地,多栖息于海岸、河口。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Kamchatk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9%8E%E9%A0%AD%E6%B5%B7%E9%9B%95

草原雕
属于大型猛禽,常见于北方的干旱平原。繁殖鸟或夏候鸟见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区,东至青海、内蒙古及河北。迁徙时见于中国的多数地区;越冬于贵州、广东及海南岛。草原雕目前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33.htm
我曾在IECA的北京猛禽救助中心见过雕兄,打开翅膀两米长,头和脖子在阳光如金线,所有鹰隼类都是一动不动的(呆萌?呆萌!),所以草原雕像武者,金雕有王者之风,吐槽网上的图片都不行,没有救助中心里近距离照的好。
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如所有鹰一样,它属于鹰科。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以著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9%9B%95
2025-9-23 15:43:27 回复
春天情书 楼主
[table][tr][td]继续豆知识猛禽
靴雕(拉丁文学名:Hieraaetus pennatus)是一种中型的猛禽,一般身长47厘米(即18英吋),翼展长120厘米。
它们一般分布在南欧洲、北非洲和亚洲,一般会选择在树上或在危岩的巢生蛋而每次会生下1至2颗蛋。它们通常会捕猎哺乳类动物、爬行动物和鸟作食物。
雄性靴雕的重量可逾0.7公斤(即1.5磅),雌性靴雕的重量则接近1公斤(即超过2磅)。它们会发出尖锐的kli-kli-kli的叫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B4%E9%9B%95

小雕(学名:Aquila morphnoides)是一种产于澳洲的较小的鹰。小雕身长55到68厘米,大约重815克(1.8磅),一般住在树林、草原或干燥的地区,与古北界的靴雕和哈斯特鹰有亲属关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9%9B%95

笨鸟类
中文学名巨水鸡,又名南秧鸡,泰卡鸡,拉丁学名Porphyrio mantelli、Porphyrio hochstetteri ,命名时间Owen, 1848, 英文名称Takahe,分布于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曾于1898年被认为经已灭绝,后于1948年再次被发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7%A7%A7%E9%9B%9E

鹤鸵(学名Casuarius),又称为食火鸡,是居住于新几内亚及东北澳洲大型不能飞的鸟类,统合在鹤鸵属。在一些附近的岛屿上亦有少量的鹤鸵,但究竟是因自然而生或是从新几内亚贸易而得就不能而知。它们以果实为食物,尤其是落下的果实或生在低树枝的果实。它们也会吃真菌、蜗牛、昆虫、青蛙、蛇及其他细少的动物。亦有报告指它们袭击人类,不过这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3%9F%E7%81%AB%E9%9B%9E多是因人类入侵它们的领域或是令它们感觉被威胁。

妖精也只能对付鸟类和恐龙,连猛犸象都。。。结果被人类。。。。。。,他们用好奇心快乐的生活不像人类受欲望支配。
2025-9-23 16:05:18 回复
春天情书 楼主
[table][tr][td]妖精狩猎第一本从P72开始的恐龙篇到P75
甲龙(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僵硬的蜥蜴」[1],是甲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magniventris)。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約6650萬到6550萬年前[2]。
雖然沒有發現完整的甲龍骨骼化石,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其他甲龍科也有同樣的特徵,如重裝甲的身驅及巨型的尾巴棒槌,但甲龍卻是這個科內最大型的
http://zh.wikipedia.org/zh/%E7%94%B2%E9%BE%99

埃德蒙顿甲龙(学名Edmontonia)又名爱德蒙顿龙,是甲龙类恐龙的一属,属于结节龙科,生存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它是以发现化石的埃德蒙顿组(现名为马蹄铁峡谷组)来命名的。它的化石并不是发现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埃德蒙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3%E7%94%B2%E9%BE%8D

伶盗龙(学名:Velociraptor)又译迅猛龙、速龙,属名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的一属,大约生活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阶[1]。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V. mongoliensis),化石发现于蒙古国及中国内蒙古等地。第二个种为奥氏伶盗龙(V. osmolskae),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个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头骨。过去曾经有其他的种,但现多已不被承认。
伶盗龙的体型接近火鸡的大小,小于其他的大型驰龙科恐龙,例如恐爪龙与阿基里斯龙,但它们之间仍有许多相同的生理特征。伶盗龙是种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龙,具有长而坚挺的尾巴,双脚的第二脚趾具有大型的镰刀状趾爪,这些趾爪被认为用来杀死它们的猎物。伶盗龙与其他驰龙科的差别在于长而低矮的头颅骨,以及朝上微翘的口鼻部。
伶盗龙是最广受一般大众熟悉的恐龙之一,这导因于它们在麦克·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以及同名电影中的抢眼表现,但小说与电影版本对于伶盗龙的描述有误。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伶盗龙则是种重要的恐龙,目前已发现超过10个伶盗龙的化石,是驰龙科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一个著名的标本,则保存了与原角龙缠斗中的伶盗龙。其能群体捕猎被认为比霸王龙更有战力。因为翼龙不能证明鸟类起源,其被认为与鸟类起源有关,但它的骨骼是两栖类的,而且鳞片是为降温不具备羽毛的助飞能力。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85%E7%8C%9B%E9%BE%8D


原角龙属(属名:Protoceratops)在希腊文意为“第一个有角的脸”[1],是种角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坎潘阶的蒙古。原角龙属于原角龙科,原角龙科是一群早期冠饰角龙类。不像晚期的冠饰角龙类恐龙,原角龙的体型较小,缺乏发展良好的角状物,且拥有一些原始特征。
原角龙身长1.5到2米,体型接近绵羊。它们有大型头盾,可能用来保护颈部、使颌部肌肉附着、用来辨认同种类动物,或综合以上功能。原角龙在1923年由沃特·格兰杰(Walter Granger)与W.K. Gregory所叙述,当时被认为是北美洲角龙类的祖先。研究人员现在根据体型,分别出原角龙的两个种:安氏原角龙(P. andrewsi)、巨鼻原角龙(P. hellenikorhinus)。目前已发现数十具原角龙标本。
在1920年代,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发现一个偷蛋龙化石正位在一群恐龙蛋的上方,而这些恐龙蛋被认为属于原角龙。但现在已发现这些原角龙的蛋,其实是偷蛋龙本身的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8%A7%92%E9%BE%8D


神龙翼龙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龙翼龙科
化石时期: 白垩纪晚期
PreЄ
ЄOSDCPTJKPgN

浙江翼龙的想像图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龙目 Pterosauria
亚目:        翼手龙亚目 Pterodactyloidea
总科:        神龙翼龙超科 Azhdarchoidea
Nessov, 1984
vide Unwin, 1992
科:        神龙翼龙科 Azhdarchidae
Nessov, 1984

咸海神翼龙 Aralazhdarcho
阿氏翼龙 Arambourgiania
神龙翼龙 Azhdarcho
包科尼翼龙 Bakonydraco
哈特兹哥翼龙 Hatzegopteryx
蒙大拿神翼龙 Montanazhdarcho
磷矿翼龙 Phosphatodraco
风神翼龙 Quetzalcoatlus
浙江翼龙 Zhejiangopterus
伏尔加翼龙 Volgadraco
异名
Titanopterygiidae
Padian, 1984 (preoccupied)
神龙翼龙科(Azhdarchidae)是翼龙目神龙翼龙超科的一科,主要生存于晚白垩纪。近年在白垩纪早期(约1亿4000万年前的贝里亚阶)地层,发现一个翼龙类的脊椎骨,可能属于神龙翼龙科[1]。
神龙翼龙科包括已知某些最大的翼龙类,例如风神翼龙。Nessov在1984年建立神龙翼龙亚科(Azhdarchinae),属于无齿翼龙科,当时包含了神龙翼龙、风神翼龙、以及Titanopteryx(目前为阿氏翼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 C%E9%BE%8D%E7%A7%91

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是翼龙目翼手龙亚目梳颌翼龙超科的一科。生存年代最早的梳颌翼龙科化石,发现于英国的司东费尔德板岩组(Stonesfield Slate formation),地质年代约1亿6600万年前,相当于侏罗纪中期的巴通阶[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C%E9%BE%8D%E7%A7%91
我见过风神翼龙的标本,就是它的希腊名意思有翼的蜥蜴,典型两栖类的骨骼,翼是薄膜从手指骨长出来。

古神翼龙(属名Tapejara)又译为塔佩雅拉翼龙,属名在图皮语里意为古老的主宰,是种生存于白垩纪巴西的翼龙类。古神翼龙在体型上呈多样性,有些物种翼展长6米。每个物种有不同大小、形状的冠饰,可能作为与其他古神翼龙的信号与展示物,如同大嘴鸟用它们鲜艳的鸟喙传达信号给彼此。
模式种是沃氏古神翼龙,其冠饰是由口鼻部上的半圆冠饰,以及头部后方延伸出来的骨质分岔,两者所构成。第二个种是T. navigans,头颅上形成高陡的帆状冠饰,但缺乏头后方的骨质分岔,因此被认为可能是不同的属。根据软组织的压痕,显示T. navigans(可能还有沃氏古神翼龙、雷神翼龙)的骨质分岔支撑者一个更大的角质冠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7%A5%9E%E7%BF%BC%E9%BE%8D

雷神翼龙(学名:Tupandactylus)是翼龙目翼手龙亚目古神翼龙科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巴西的桑塔纳组(Santana Formation),年代为白垩纪早期。雷神翼龙有巨大、形状特殊的头冠,由骨头与软组织构成。
正模标本(编号MCT 1622-R)是一个几乎完整的颅骨,发现于桑塔纳组的克拉图段。这些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古神翼龙的一个种,皇帝古神翼龙(Tapejara imperator)。[1]在2007年,皇帝古神翼龙被建立为新属,皇帝雷神翼龙(Tupandactylus imperator);属名是以图皮族的雷神Tupan为名。
雷神翼龙没有牙齿,具有大型、形状奇特的头冠。头冠由颅骨延伸出的两根细长骨棒支撑者,大部分由类似角质的软组织构成。[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7%E7%A5%9E%E7%BF%BC%E9%BE%8D
很像帝王蝶
http://baike.baidu.com/view/525699.htm
妖精翼龙(属名:Tupuxuara)是翼龙目神龙翼龙超科的一属,是种有头冠、没有牙齿的大型翼龙类,化石是在巴西的桑塔那组发现,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早期。很漂亮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6%96%E7%B2%BE%E7%BF%BC%E9%BE%8D
2025-9-23 16:20:23 回复
春天情书 楼主
[table][tr][td]好孩子的模型 内附点心(小心妖兽) 第三期 恐龙篇
剑龙(学名:Stegosaurus)是一类已灭绝的草食性四足动物,是装甲亚目、剑龙下目中的一个属。属名为Stegosaurus,源自希腊文中的στέγος-(stegos-;指屋顶)与σαῦρος(-sauros;指蜥蜴)[1]。剑龙是最知名的恐龙之一,因其特殊的骨板与尾刺闻名。剑龙就像暴龙、三角龙以及迷惑龙一样,经常出现在书籍、漫画或是电视、电影当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D%E9%BE%8D

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跃龙或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米,最长可达12到13米。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至提通阶,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颅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在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颌也可以前后滑动。嘴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1]。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厘米。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5%B0%E7%89%B9%E9%BE%8D

若根据不同的呼吸系统来计算迷惑龙的肺容积(单次呼吸中,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分别为:鸟类-904升、哺乳动物-225升、爬行动物-19升。 若迷惑龙真的有着鸟类的呼吸系统及爬虫类静止时的代谢速率,它只需每日消耗约262升的水[14] 目前仍不清楚迷惑龙要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它的巨大体型。但有可能迷惑龙是不断的进食,只有在让身体体温下降、饮水或除去寄生虫时才会停止。它们可能是以其巨大体型及群体行动以吓阻掠食动物。 要是262升的话,肠胃空间够吗,心脏能符合吗,所以是爬行动物肺容量的19升以及爬行动物(冷血系统)的动态代谢速率及静止时的代谢速率,100多升才符合其能生存的条件,也就是恐龙仅是爬行类的演化终端之一与鸟类无关 即进化论在此失效。

迷惑龙(学名Apatosaurus),之前被称为雷龙("Brontosaurus"),是蜥脚下目梁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侏罗纪的启莫里阶到提通阶之间,约1亿5000万年前。它们是陆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动物之一,身长约26米,体重介于24到32公吨[1]。它们的属名在希腊文意为“骗人的蜥蜴”,这是因它的人字形骨很像沧龙。人家才没有骗人的,谁叫你们眼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B7%E6%83%91%E9%BE%99

梁龙科(Diplodocidae)是群蜥脚下目恐龙,梁龙、迷惑龙(雷龙)都是属于梁龙科的恐龙。梁龙科中包括数种颈部、尾部极长的恐龙,例如梁龙和超龙,体型可长达34米[1]。而只有发现一节脊椎的双腔龙,被估计身长可达40到60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9%BE%8D%E7%A7%91

梁龙超科(Diplodocoidea)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超科,包含了某些地表上曾出现过最长的动物,例如:超龙、梁龙、迷惑龙、以及双腔龙。大部分的梁龙超科恐龙拥有非常长的颈部、以及鞭状的长尾巴,四肢与体型细长,头部形状类似马头,钉状牙齿只位于颌部前部;然而,叉龙科是蜥脚下目之中,唯一一科重新演化成为短颈部的恐龙,它们的短颈部被推论为以低高度植被为食的适应演化。这种短颈部的适应演化在短颈潘龙身上达到高度特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9%BE%8D%E8%B6%85%E7%A7%91

禽龙(学名:Iguanodon,意为“鬣蜥的牙齿”),属于蜥形纲鸟臀目鸟脚下目的禽龙类,是大型草食性动物,身长约10米,高3到4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动物,或是协助进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9%AD%E6%A4%8E%E9%BE%8D

弯龙(学名Camptosaurus)意为“可弯曲的蜥蜴”,是一属草食性、有喙状嘴的恐龙,生活于晚侏罗纪至下白垩纪的北美洲与英国。由于当弯龙以四足站立时,它的身体形成一个拱形,故取此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8E%E9%BE%8D

暴龍(学名:Tyrannosaurus)又名霸王龍,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模式種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1],臀部高度約4公尺[2],體重約6.8公噸[3]。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50萬年[4],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种群之一。化石分佈於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西部,分佈範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是個獨立的拉臘米迪亞大陸。又是明星级的真烦!
http://zh.wikipedia.org/zh/%E6%9A%B4%E9%BE%8D
2025-9-23 16:29: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