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tr][td]妖精狩猎第一本从P72开始的恐龙篇到P75
甲龙(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僵硬的蜥蜴」[1],是甲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magniventris)。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約6650萬到6550萬年前[2]。
雖然沒有發現完整的甲龍骨骼化石,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其他甲龍科也有同樣的特徵,如重裝甲的身驅及巨型的尾巴棒槌,但甲龍卻是這個科內最大型的
http://zh.wikipedia.org/zh/%E7%94%B2%E9%BE%99
埃德蒙顿甲龙(学名Edmontonia)又名爱德蒙顿龙,是甲龙类恐龙的一属,属于结节龙科,生存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它是以发现化石的埃德蒙顿组(现名为马蹄铁峡谷组)来命名的。它的化石并不是发现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埃德蒙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3%E7%94%B2%E9%BE%8D
伶盗龙(学名:Velociraptor)又译迅猛龙、速龙,属名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的一属,大约生活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阶[1]。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V. mongoliensis),化石发现于蒙古国及中国内蒙古等地。第二个种为奥氏伶盗龙(V. osmolskae),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个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头骨。过去曾经有其他的种,但现多已不被承认。
伶盗龙的体型接近火鸡的大小,小于其他的大型驰龙科恐龙,例如恐爪龙与阿基里斯龙,但它们之间仍有许多相同的生理特征。伶盗龙是种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龙,具有长而坚挺的尾巴,双脚的第二脚趾具有大型的镰刀状趾爪,这些趾爪被认为用来杀死它们的猎物。伶盗龙与其他驰龙科的差别在于长而低矮的头颅骨,以及朝上微翘的口鼻部。
伶盗龙是最广受一般大众熟悉的恐龙之一,这导因于它们在麦克·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以及同名电影中的抢眼表现,但小说与电影版本对于伶盗龙的描述有误。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伶盗龙则是种重要的恐龙,目前已发现超过10个伶盗龙的化石,是驰龙科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一个著名的标本,则保存了与原角龙缠斗中的伶盗龙。其能群体捕猎被认为比霸王龙更有战力。因为翼龙不能证明鸟类起源,其被认为与鸟类起源有关,但它的骨骼是两栖类的,而且鳞片是为降温不具备羽毛的助飞能力。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85%E7%8C%9B%E9%BE%8D
原角龙属(属名:Protoceratops)在希腊文意为“第一个有角的脸”[1],是种角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坎潘阶的蒙古。原角龙属于原角龙科,原角龙科是一群早期冠饰角龙类。不像晚期的冠饰角龙类恐龙,原角龙的体型较小,缺乏发展良好的角状物,且拥有一些原始特征。
原角龙身长1.5到2米,体型接近绵羊。它们有大型头盾,可能用来保护颈部、使颌部肌肉附着、用来辨认同种类动物,或综合以上功能。原角龙在1923年由沃特·格兰杰(Walter Granger)与W.K. Gregory所叙述,当时被认为是北美洲角龙类的祖先。研究人员现在根据体型,分别出原角龙的两个种:安氏原角龙(P. andrewsi)、巨鼻原角龙(P. hellenikorhinus)。目前已发现数十具原角龙标本。
在1920年代,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发现一个偷蛋龙化石正位在一群恐龙蛋的上方,而这些恐龙蛋被认为属于原角龙。但现在已发现这些原角龙的蛋,其实是偷蛋龙本身的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8%A7%92%E9%BE%8D
神龙翼龙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龙翼龙科
化石时期: 白垩纪晚期
PreЄ
ЄOSDCPTJKPgN
浙江翼龙的想像图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龙目 Pterosauria
亚目: 翼手龙亚目 Pterodactyloidea
总科: 神龙翼龙超科 Azhdarchoidea
Nessov, 1984
vide Unwin, 1992
科: 神龙翼龙科 Azhdarchidae
Nessov, 1984
属
咸海神翼龙 Aralazhdarcho
阿氏翼龙 Arambourgiania
神龙翼龙 Azhdarcho
包科尼翼龙 Bakonydraco
哈特兹哥翼龙 Hatzegopteryx
蒙大拿神翼龙 Montanazhdarcho
磷矿翼龙 Phosphatodraco
风神翼龙 Quetzalcoatlus
浙江翼龙 Zhejiangopterus
伏尔加翼龙 Volgadraco
异名
Titanopterygiidae
Padian, 1984 (preoccupied)
神龙翼龙科(Azhdarchidae)是翼龙目神龙翼龙超科的一科,主要生存于晚白垩纪。近年在白垩纪早期(约1亿4000万年前的贝里亚阶)地层,发现一个翼龙类的脊椎骨,可能属于神龙翼龙科[1]。
神龙翼龙科包括已知某些最大的翼龙类,例如风神翼龙。Nessov在1984年建立神龙翼龙亚科(Azhdarchinae),属于无齿翼龙科,当时包含了神龙翼龙、风神翼龙、以及Titanopteryx(目前为阿氏翼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 C%E9%BE%8D%E7%A7%91
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是翼龙目翼手龙亚目梳颌翼龙超科的一科。生存年代最早的梳颌翼龙科化石,发现于英国的司东费尔德板岩组(Stonesfield Slate formation),地质年代约1亿6600万年前,相当于侏罗纪中期的巴通阶[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C%E9%BE%8D%E7%A7%91
我见过风神翼龙的标本,就是它的希腊名意思有翼的蜥蜴,典型两栖类的骨骼,翼是薄膜从手指骨长出来。
古神翼龙(属名Tapejara)又译为塔佩雅拉翼龙,属名在图皮语里意为古老的主宰,是种生存于白垩纪巴西的翼龙类。古神翼龙在体型上呈多样性,有些物种翼展长6米。每个物种有不同大小、形状的冠饰,可能作为与其他古神翼龙的信号与展示物,如同大嘴鸟用它们鲜艳的鸟喙传达信号给彼此。
模式种是沃氏古神翼龙,其冠饰是由口鼻部上的半圆冠饰,以及头部后方延伸出来的骨质分岔,两者所构成。第二个种是T. navigans,头颅上形成高陡的帆状冠饰,但缺乏头后方的骨质分岔,因此被认为可能是不同的属。根据软组织的压痕,显示T. navigans(可能还有沃氏古神翼龙、雷神翼龙)的骨质分岔支撑者一个更大的角质冠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7%A5%9E%E7%BF%BC%E9%BE%8D
雷神翼龙(学名:Tupandactylus)是翼龙目翼手龙亚目古神翼龙科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巴西的桑塔纳组(Santana Formation),年代为白垩纪早期。雷神翼龙有巨大、形状特殊的头冠,由骨头与软组织构成。
正模标本(编号MCT 1622-R)是一个几乎完整的颅骨,发现于桑塔纳组的克拉图段。这些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古神翼龙的一个种,皇帝古神翼龙(Tapejara imperator)。[1]在2007年,皇帝古神翼龙被建立为新属,皇帝雷神翼龙(Tupandactylus imperator);属名是以图皮族的雷神Tupan为名。
雷神翼龙没有牙齿,具有大型、形状奇特的头冠。头冠由颅骨延伸出的两根细长骨棒支撑者,大部分由类似角质的软组织构成。[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7%E7%A5%9E%E7%BF%BC%E9%BE%8D
很像帝王蝶
http://baike.baidu.com/view/525699.htm
妖精翼龙(属名:Tupuxuara)是翼龙目神龙翼龙超科的一属,是种有头冠、没有牙齿的大型翼龙类,化石是在巴西的桑塔那组发现,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早期。很漂亮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6%96%E7%B2%BE%E7%BF%BC%E9%BE%8D |